十七世紀初期,進入台灣的西班牙人,進入淡水後,在淡水河口邊的山丘上,興建<聖多明哥城>
爾後,擊退西班牙人的荷蘭人,接著又在該城城址附近重建一座更為堅固的城砦….<聖安東尼堡>
因為這些外國人髮色偏紅,平埔族人大多稱之為紅毛番,其所居住的地方便被稱之為<紅毛城>

早期原住民多分不清西班牙人或荷蘭人, 多統稱之為<紅毛仔>
今日台灣各地存在有許多以紅毛命名的地方: 包括有紅毛港, 紅毛井, 紅毛埕等等

荷蘭時期的<紅毛城> 曾綻放著耀眼的光芒,時至明鄭時期,紅毛城遂逐漸成了一座廢城。
直到清初,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紅毛城再度成為河口防禦要塞,只是,清軍對它仍無過多經營。

清末英法聯軍之役後,淡水開港,英國人租借紅毛城作為<英國領事館>使用,並在主堡東側興建
<領事官邸>,紅毛城再度熱絡起來,成為和各國人士交流的地方。



二次大戰爆發,日軍向英、美宣戰,台灣當時為日本人所統治,英國領事館因而封閉…..
戰後英國人重返紅毛城,直至中英兩國斷交。
爾後紅毛城又歷經許多波折,還曾經委託澳洲、美國代管,最終在 1980 年正式收歸中華民國所有。

<紅毛城>主堡是一座方形城砦,由於其地基深、牆壁厚,加上外石內磚的砌法,可抵擋砲火攻擊。
主堡分上下二層樓,內部採半圓筒形的穹窿結構建造,上下樓的穹窿方向相互垂直,讓主堡更加穩固。

英國人進駐後,除了將尖頂改成平台式,在東北及西南角位置增設角樓二處,二樓南側外也增建露台
,露台上同樣設有雉堞及槍眼,居高臨下看守,以防止入侵者侵擾。

最重要的是英國人將原先灰白色的紅毛城,粉刷成紅色的特色牆身。
形成今日之最大特色….. (顧名思議, 紅毛城應該是紅色的外牆嗎? )

紅毛城從原本的軍事用途逐漸轉化成領事辦公的場域,在建築空間的結構上,可以看到主堡建築依舊
留有防衛功能的設計,內部也為了辦公而增置的設備有文件焚化爐、保險庫、文件保險箱及壁爐等。

因為擁有「領事裁判權」,在底樓設有四間牢房,用來作為在台灣犯罪的英國犯人之臨時拘留所,
牢門上並設有送食口以及窺孔, 還有個可以放風的小小庭院….



 

自從淡水港貿易額大增後,領事館的業務日漸龐雜,遂在 1878 年於紅毛城主堡東側增建領事官邸。

 

<領事官邸> 前庭留有一片綠地, 以紅磚、迴廊、斜屋頂等建築語彙,散發出細緻、溫暖的風格。
 
興建這座精美的紅磚洋樓的英國領事為班德瑞 (Bourne) ,當時聘請英國建築師設計,
但是紅磚及匠師可能來自福建廈門。

領事官邸底樓西側為客廳及書房,東側為餐廳及配膳室,後側為洗衣間及數間傭人房。
二樓有三間大臥室及貯藏室。底樓入口設一座扶手大樓梯通往二樓,天花板懸垂大吊燈以示氣派。
院子裡滿植玫瑰花,迴廊是喝下午茶的場所,屋後有許多僕役供其差遣,體現其優越生活的一面。

官邸內的客、餐廳及主要臥室內皆設有壁爐,英國建築空間的特色。

位於園區入口處的「南門」,是紅毛城園區裡唯一的中國式建築,是清初修建紅毛城圍牆時的同期建物。

採用觀音山石條堆砌而成,非常堅固。
清初建構保護紅毛城的四周城牆,並設置東西兩大門,南北兩小門,目前僅留南門,
其餘三座城門已於英人時期為出入安全管制而拆除並封閉。

庭院中並列的古砲,見證這歷史的詭譎多變


而近四百年的台灣與世界交流史,就在紅毛城的君臨下,如舞台劇幕
一場場地上演著…..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