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台灣通志》記載,一位臺灣原住民平埔族<白蘭氏>首先闢建了臺北與宜蘭間的山路,後來
的人也都循著這條路線,出入往來兩地,這就是最早見諸文獻上的<淡蘭古道>。所謂的<淡蘭>
淡即淡水廳,以艋舺為其起點。蘭則為噶瑪蘭廳(宜蘭),而貫通山區的這條道路即稱為「淡蘭古道

<淡蘭古道>是清嘉慶十二年(1807),台灣知府<楊廷理>所開的。
目前所知的路線自暖暖,四腳亭,越過三貂嶺亭,再經頂雙溪,草嶺等地而進入宜蘭。
是當時台北宜蘭間的陸上交通孔道,行旅興盛達一百多年,
直到數十年前鐵路及公路開闢後,才逐漸式微。

根據<噶瑪蘭廳志>記載: 由淡入蘭道里記
<艋舺街五十里至暖暖….暖暖五十里至魚桁仔….三里至碇內溪北岸….更東行二里楓仔瀨
….東行七里至鯽魚坑….二里至嶺下,俗云三貂仔….四里苧仔潭….三里則三貂嶺,
盤曲磴而斜上,凡八里….下嶺八里牡丹坑,六里粗坑口,過渡八里頂雙溪….又八里至魚桁仔
八里為下雙坑,過渡望遠坑,有民壯寮….里許至三貂大溪….由溪至半嶺八里,再四里草嶺,
十里下嶺….山上望見海中,龜嶼高平相埒,首北而尾南….一轉為大里簡

沿海依山南行,十里番薯寮,七里大溪,五里梗枋隘寮…四里北關..八里烏石港..更二里入頭圍
….頭圍三十里至蘭城…蘭城五十里至蘇澳…>


這其中描述自望遠坑至大里簡這段路,即為今日聞名的 <草嶺古道>

草嶺古道所經之處,同時也是自然生態環境優美地區。沿途溪流潺潺,水聲瀝瀝;林木鬱鬱蒼蒼。
遠望坑附近仍保留古樸的田園風光;梯田阡陌,農舍林立,相映成趣。

由望遠坑上行,沿途會經過親水公園, 跌死馬橋, 然後循著石磴上行….


古道途中設有涼亭、解說牌及公共廁所,並於大里端有一處遊客服務中心,提供遊客休息與服務。
若中途不休息,草嶺古道(遠望坑→大里車站)依腳力一般3小時左右可完成。

途中最具文史價值的古蹟,當屬<雄鎮蠻煙>及<虎字碑> 無疑

<雄鎮蠻煙>碑名列臺灣三級古蹟。

 

清同治六年(1867),台灣鎮總兵<劉明燈>為了鎮壓山魔所題。
此碑位於草嶺古道半山腰,寬336公分、高119公分,每字寬55公分、高70公分。
巨大的石頭刻著如此的字樣,儘管已逾百餘年,依然清晰呈現….. 

雄鎮蠻煙 ()  同治六年冬月 
欽命提督軍門鎮守臺澎掛印總兵婓凌阿巴圖魯  劉明燈書

(今瑞芳有明燈路)

靠近古道最高處之處的<虎字碑> 海拔約330公尺,亦在同治六年(1867),因劉明燈路經之處
被風暴所阻,而取《易經》「雲從龍、風從虎」之義,以芒花為筆,就地揮毫。
其字寬40公分、高1公尺,用草書所寫。 (與北宜公路啞口處上所立者不同)

虎字碑    同治六年冬  臺鎮使者  劉明燈書

同樣名列三級古蹟…..

過虎字碑不久即至啞口,下行至大里簡,續向右上行則至桃源谷

站在鞍部的埡口涼亭處,此時山海開展,一片遼闊,盡覽壯麗的東北角海岸線以及矗於海中
的龜山島,依稀可見海水拍擊海岸激起的白色浪花,海天一色,氣象萬千。

此趟的行程必需原路折回…只能算半趟的古道之行

大里天公廟本名慶雲宮,於1836年所建。位於草嶺古道另一端的登山口
廟中主祀由福州供奉來台的玉皇大帝,香火鼎盛。
目前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於廟旁設有遊客服務中心,提供遊客簡報諮詢等服務。
(另一篇特別介紹)

知縣署廳  歷城<柯培元>則有詩<過草嶺>描述:

<荒草沒人作風浪,我御天風絕頂上,風摧飛瀑衝石過,霧漫前山靆雲漲,
老猿攀枝虧行人,怪鳥啼煙弄心吭,千年老樹無能名,十丈懸崖陡相向,
下瞰大海疑幽冥,仰視天光透微亮,安得化險為平夷,中外同歌王道蕩
。>

由此可知古道之草闢襤履,艱辛之處難言

今日閒遊,踏尋前人之詩境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