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坑老街>的範圍大致上是以<永福宮>為聚落核心,向外至黑白洗,老街呈現外窄內寬的型態
當時的老街以廟口為信仰的中心,可以說當地居民日常買賣以及聚會的重要場所…..
三坑老街只是短短一兩百公尺而已。走進老街拐個彎,就遠遠望見街底, 充滿滄喪的<永福宮>


<永福宮>位於老街底,建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是三坑子最早的廟宇,也是三坑子居民的信仰中心。

廟內最初是祀奉客家人所信仰的主要神祉<三山國王>,後來改以神格位階較高的三官大帝(堯、

舜、禹)為祀奉主神,而以三山國王為配祀。所以又稱之為<三界公廟>…


三川殿的門面仍是古樸的木造格式,斑駁的油漆,透露出年代的久遠,樸拙動人。

永福宮經過三次遷移,大正十三年(1924)才遷移至此

廟內重要的匾聯包括有:

永錫晏清光奏昇平一曲 福安黎庶虔陳俎豆千秋

明治三十年歲次丁酉穀旦  十一份庄信士 李琳 叩謝


永宰三官光普海國 福施一島頌答山陬

 大正十三年歲次甲子孟秋立 張姓一同

甲子年吉旦 神光普照 恩澤覃敷 眾弟子 仝立


勁節貞心國楨人傑 推仁錫福物阜民康

  歲在丁未孟秋  徐鼐拜撰 江姓一同敬獻

(花鳥柱) 大正十三年歲次甲子 信士邱禮壽敬獻

廟宇外觀古樸典雅,三川脊雕飾精巧,二條飛龍各在廟脊左右飛騰,
垂脊末端的牌頭則有福祿壽三仙及騎馬的武官造型人物。可謂樸拙無比….

初見老廟斑駁面漆,驚豔於其質朴滄喪之美

老街,石板街道,彷佛停留在舊時的節點上,迎接懷舊的人們


(此種情感同樣發生於面對新港水仙宮的時候, 直接能夠感受其古朴樣貌

 廟要古樸才有質感,過於雕梁畫棟不免要失卻其古蘊風貌…..)

老廟固然要維修,但修得過份新穎,便再也稱不上老廟

正因為其處於鄉野村落中,故能保有其純樸的樣貌迄今
也正因為其保有舊貌,才能保有那種穿越時空的迷人媚力….

也許不久後像這樣子的老廟, 會逐漸消失

那麼以後的人要如何感受何謂的滄桑之美呢?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