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中山路昔日舊名為<五福大街>,清代以來節次麟比的街屋,是鹿仔港最繁華的路段,
由於鹿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風沙強烈,因此市街的商家就在街道上方加蓋屋頂形成<不見天街>,
地面舖上壓艙石,使推車好運作,方便往來商旅買賣交易,也使顧客及居民免於風吹雨淋

日治時期因為市區改正之要求,遂將連綿之屋頂予以拆除

從彰化方向進入鹿港,首站是土城口 (即今文武廟、臺糖停營的小火車站至

禮拜堂一帶,昔時築有土牆) ,再經板店、長興、泰興、和興、中興、順興、崎仔腳、菜市頭
、天后宮 (以上地頭連成一條長街
,即目前的中山路) ,然後轉入泉州街,全長約2兩公里,
這段略
呈彎月形之形的街道,就是聞名遐邇的 <不見天街>



不見天街路的形成,應與鹿港的商業地位有關,在乾隆中葉,鹿港未正式設港時,即有住民
數千戶,正式設港後,更是郊商
雲集,貿易發達,移民多數為經商之富家,不同他處來臺墾

荒的農民…..
換言之,鹿港的發達係由移民中之商戶所經營起來的
,這是臺灣市鎮發展頗為特殊的案例。

鹿港既係以港而興,所以初時街道是沿著北岸河道而建,並無整體規畫,以今埔頭與瑤林街為例,
此處曾經前為街,後為河,房舍前經營店面,後方供船隻卸貨。
在兩岸往返貿易中,
臺灣輸出米、糖、樟腦,交換泉州的布匹與中藥材,因為貿易物品重量較輕,
故須以重物壓艙,泉州石與福州杉便也成為貿易品之一,
壓艙建材除了拿來興建廟宇外,多餘的石材則鋪在商業市街上。



經商的富家,在利市原則下,為免買客夏日遭受炎陽、雷雨之侵,秋後遇九降風之襲,
也為了運貨的方便,遂有建築不
見天街的構想,建築以桁 (橫木) 承重為主,屋簷出跳有限,
因此部份商家就在櫥窗前蓋建涼亭遮
風避日,後來兩邊店舖互建許多連續亭子,於是逐漸
形成不見天的情況
,據此推測,其建造時間約與兩旁建築物大相同。

根據學者研救: 乾隆末期,此期鹿港已為正港,貿易量大增,市街亦以形成飽和,
地方仕紳遂開闢新街,有計畫、有規模的進行造街,<不見天街> 即於此期所完成興建

就現有的建築立面研判,中山路兩旁的古代長條型街屋,大約都有二百年左右的歷史….
(可以從新協源的丁家古厝窺得其梗概)

日治時期,日本政府認為舊有市街衛生不佳,容易藏污納垢,故在全臺施行市區改正改革,
鹿港市街卻遲至昭和八年(1933)年才進行改正,不見天街最終被全部拆除。
改建的街道建築為巴洛克式洋樓,是當時流行的現代主義,許多店家二樓的窗櫺更裝飾圖騰文字。

一般清代街道不可能有現在中山路如此規模之路幅寬度
日治時期昭和年間,鹿港進行<市區改正>時,予以拓寬並修飾其立面樣式
大抵採用洗石子以及磁磚裝飾的作法…..部份街屋立面造形簡單,多是昭和初期的建築風格

一般遊客進入鹿港遊玩,多前往位於埔頭街及瑤林街所謂的老街觀賞
位於彎曲巷弄中的,市屬於清代餘韻的街屋場景

至於中山路,一般則僅遊覽由民族路至天后宮這一段
其實,街屋自中山路南端頭開始即多有保留,一般遊客較少散步於此段街道

即便是行走在中山路上,一般遊客亦多躲在騎樓之內,鮮有認真欣賞街屋之美的逸興
也因此,多因此而錯過…..

街屋中最特別的,莫過於<泉廈郊會館> <鄭玉珍> <玉珍齋> 以及 <丁家古厝>

位於新盛街口正對面的<新協源>,其內間便是所謂的<丁家大宅>,又稱為<進士第>

道光五年(1825) 丁家十八世先祖<丁樸實>攜四子<家>,自泉州江頭村渡海來台,初經營雜貨業,
後來發展為船頭行,並從事貨物買賣,創立<協源號>商行….



進士第
  
光緒庚辰科殿試第 三甲 第四十八名進士 

欽點即用知縣  丁壽泉立

光緒六年(1880) 丁克家六子<丁壽泉>進士及第,高中進士後,曾掌教於彰化<白沙書院>

丁家古厝第一進即縱深10餘公尺,內部設有樓井,作為屋舍內部採光及通風之用

可經由宅院,通往後側的後院出口,<鹿港民俗文物館>即在左側不遠處所

至於<鄭玉珍商店>與<玉珍齋>間的來龍去脈及恩怨情愁
豈一個招牌可考?

位於民權路與中山路口的<玉珍齋>, 及其對街的建物,應是鹿港中山路上最華麗的建築吧?

中山路老街除有漂亮的街屋可欣賞外
沿街中亦有許多佛具雕刻,紙竹燈籠以及刻匾,香燭金紙等與寺廟祭祀有關之店家行號
是一條充滿文化藝術氣息濃厚的街道

除此之外,古老寺廟也是櫛次麟比,爭相競古…
包括有興安宮,城隍廟,三山國王廟等古廟,更有著名的<鹿港天后宮>



下次前往鹿港,不妨以此為旅遊主題,在一般喧譁嬉笑外,
找尋另一種與鹿港親近的方式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