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老街俗稱「古市街」,泛指瑤林街、埔頭街、大有街一帶,遠自清朝乾隆年間,鹿港最為
繁華時期,碼頭區商行最熱鬧的主要街區,當年大量的大陸先民移居台灣,中部地區便選擇在
鹿港登陸生活,為了與大陸往來貿易,便沿著臨河港岸邊一帶紛紛設立商行。
長久以來,這條熱鬧的「舊街」一直進行著大宗貨品買賣、交易的地方,大家慣稱「船頭行」。
當時可看見傳船頭行的店家忙著貨品的交易及船期的安排,而協助搬貨的苦力群們,在工頭吆喝
下趕著將商港停泊船隻後卸貨,擱在商郊廣場的貨品搬運堆疊,整條街道熱鬧滾滾。
而後隨著港灣淤淺,往來行船貿易的功能消退式微,人口大量外移他鄉,
昔日的繁華不見,徒留興盛時期的完美華麗街屋。
從<新祖宮>的牌樓底下穿出,橫亙在前的便是舊市街所在….
沿著埔頭街內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左側的<南靖宮>
創建於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的<南靖宮>,座落於熱鬧埔頭街商家之間,外表看起來與
老街街屋一般寬又長,往內走卻可達五十尺深,為窄長型廟宇。
主祀關聖帝君,由漳州府南靖縣的移民奉請而來所建的寺廟,專屬於漳州族群的信仰中心,
經多次整建,見證了漳州人曾移民鹿港的史實。
南靖宮近年以修建完成,嶄新的氣味
與十多年前第一次面對面時,那種斑駁滄桑的古樸面貌相比, 卻無法讓人動容
(古蹟總是要維護,但如何保存古樸之貌,卻是要無比用心的)
更往前行,右前方空地已被整建成廣場
正對廣場的是昔日的<鹿港公會堂>
早年由於與大陸的貿易頻繁,郊行紛紛成立,廈郊商行遂興建<廈郊會館>,並於會館前
興建<萬春宮>,供奉蘇府王爺。前方廣場曾經是早期港口貨物集散地。
日治時期 昭和三年 (1928) 拆除改建為公會堂,光復初期改名為中山堂,目前已改造為藝文中心,
不定期舉辦靜態展覽與動態表演,成為最具有鹿港風情的藝文特區。
其建築特徵乃以歇山屋頂之山尖作為正向立面,除了二樓中間開圓拱窗外,兩側則開方形窗,
形式簡單。建築物的平面為一般鄉鎮公會堂形式,前側上下二層屬於辦公空間,集會堂的部分
則為挑高作法,左右兩側皆設有拱廊。
鹿港公會堂為當時鹿港最大的西式會堂建築…..
民國89年7月14日經指定為縣定古蹟。
續往前行,開始進入<瑤林街>
<瑤林街>舊名:<楊藍>泉州地名,說明移民對於原鄉的情感,屬大型船行「合和行」所有
鹿港古市街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與空間特色,這些和河道平行的街道如埔頭街、瑤林街等,
成為船行集中區域,維持清代的格局和風貌,頗具建築特色,經規劃、重修為古蹟保存區,
由建築立面與內部格局,依稀可追尋出當年舊貌。
民國75年由中央政府出資主導補助,漢寶德教授負責修整各戶的第一進門面及整體公共設施,
是首次大規模將古蹟全面保存的案例。
僅管在修建當中和修建之後爭議不斷,可是重修之後帶來人潮和商機,現在成為鹿港最熱鬧的街道
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埔頭街另一頭的泉州街上, 保留著一郊商的商行遺跡<日茂行>
鹿港日茂行,為泉郊中最大的商行,自乾隆至道光年間為鹿港的首富。
清乾隆三十年(1765)日茂行主人林振嵩由泉州寧渡海來台經商並定居鹿港,林振嵩經營船頭行,
於鹿港創立「日茂行」商行。
乾隆五十三年(1788)林振嵩回泉州奔喪後定居,日茂行的經營由林振嵩三子林文濬接手。
<林文濬> 名品、元品,字金伯,號淵巖,熱心公益,曾捐資修建鹿港天后宮、鹽水武廟、縣城等。
嘉慶二十一年(1816)春夏之交,林文濬五子<林廷璋>,侄子<林世賢>同榜中舉,
日茂行並進行重修,由林文濬親書門額。
隨著鹿港河道淤塞影響船運,行商務亦逐漸沒落,林家一族於地方事務的參與歸於平淡。
日茂行為三進二院的建築格局,目前僅存門廳與正廳。行前埕地面鋪滿泉州石板,廣場前數顆磉石,
係作為昔時郊商往來的旗桿座及酬神演戲的戲台石。
而昔日的舊河道,早已遠離了市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