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小砲臺>面向昔日的臺江大港,建於道光二十年(1840),是位置最西南的一座砲臺,
當年與<四草砲臺>形成左右護翼,成為堅實的堡壘,卻因規模較小,為了有別於<億載金城>的
<安平大砲臺>,才以<小砲臺>稱名之。

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中英鴉片戰爭,清廷為防英軍竄入臺洋,命臺灣道<姚瑩>嚴防滋擾。
姚瑩在查勘全臺砲臺形勢後,上呈《臺灣十七日設防圖說狀》,建議在主次要的海口十七處,
分別設防。

當時安平地區設有:大港砲臺、紅毛城砲臺、天后宮砲臺、安海頭砲臺、灰窟尾砲臺。
當時之砲臺勿寧說是砲墩,多數僅安置鑄鐵砲兩三門而已,根本不足以防禦…..

據<臺灣通志>記載:
< 同治十三年,日本窺臺,辦理海防欽差大臣沈公葆楨..爰即奏建,是四年九月興工,至光緒
二年八月告峻…..又建城門洞一處,榜曰: 億載金城…此三鯤身砲臺之大略也….
光緒三年正月間,前撫憲丁(日昌)勘驗具奏…於砲臺之北添建土牆,長七百二十八丈,
連馬路統闊三丈,台面加鋪草皮以以為外護,兼防海水沖刷….臺基於三年四月興工,至九月
工峻..又築小砲臺兩座,用三合土砌成,高八尺,闊十一丈,在大砲臺之北..四年六月告峻>

安平小砲臺現存的砲臺,臺基厚而堅固,是由花崗岩所砌築。應是光緒年間所擴建.
砲臺上如齒狀之雉堞,相間排列,旁邊仍有鐵鑄大砲,頗能一壯聲勢。

砲台主體位在水池公園旁,為花崗石、卵石砌成,
南北西面有有六個磚造雉堞(光復後增建),其下有地下彈藥庫的設置,砲台地面為油面磚,
上置之古砲已非原物…



砲臺位於臺南市安平路與湖內二街夾角處, 距離安平古堡不甚太遠…. 
順著安平小砲臺,右眼望去有一道海堤,是乾隆時期為防海水倒灌而興築的,
又稱之為<乾隆海堤>, 安平小砲臺即位在海堤的中段。一路往北,可通至<東興洋行>

至於四草砲臺則位於臺南市安南區顯草街一段<四草大眾廟>前

<四草砲臺>又稱為<北汕尾砲臺>, 別稱「鎮海城」,乃因應中英鴉片戰爭而興築。
道光二十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為防英軍進逼臺灣,時任臺灣兵備道的姚瑩,奏議所興建。
砲臺初建規模,擁有十座砲墩,安砲七門:墩外並挖壕溝,溝內佈滿竹籤,溝外還設置釘桶、
釘板,形成固若金湯的防禦。
今於鎮海國小內,尚存有一部份<四草砲臺>遺跡可資追尋….

因臺江陸生,大港淤塞,
砲臺原有之海防地位逐漸喪失。


<四草大眾廟>,主祀大戰荷軍居功偉厥的鄭成功武將--<陳澤>。
廟旁立有「海靈佳城」碑,為當年戰死荷軍埋骨之處。

目前此處已規劃為臺江生態文化園區重要據點之一
目前此處已規劃為臺江生態文化園區重要據點之一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