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關>是萬里長城上最負盛名的雄關之一,明代碑記中就稱其為<天下第一關>。位於北京西北約60公里,
南俯京師,北拒塞外,自古即為北京西北的重要屏障。居庸關兩側高山聳立,中間一條峽谷,縱深約20公里,
俗稱<關溝>。<居庸關>的關城即設於溝的正中央…..
城所在之山,屬太行余脈,是太行八徑中最北面的一徑。兩山夾峙,一水旁流,艱折萬狀,車馬難行。
唐代詩人<高適>在描寫居庸關雄險時寫道 <絕反水連下,群峰云共高>的詩句。
明人<李贄>過居庸關時也寫下<重門天險設居庸,百二山河勢轉雄>之句。
正是因為這里的地勢險峻,決定了它在軍事上的重要地位。古人稱居庸之地是<控扼南北之古今巨防>。
居庸之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呂氏春秋》中有<天下九塞,居庸其一>的記載。
居庸設關始於漢代,但只是居庸縣和軍都縣兩縣之間的關口,還不是長城上的關口。
據長城專家考証,居庸關修築長城是自北魏才開始的,到北齊天保六年(555)自幽州北的夏口(今南口)
至恆州(今山西大同)修了長900多里的長城,後來又從這裡往東修至山海關。
這時居庸關才和長城有了聯繫,成為長城上的一處重要關口。
<居庸關>曾屢易其名,三國時稱西關,魏時稱軍都關,北齊改稱納款關,唐朝稱薊門關、軍都關、居庸關。
遼、金、元、明、清各代都稱居庸關。
元代時,居庸關是大都(北京)通往上都(今內蒙多倫)的重要交通大道。
因皇帝經常過往,因而,在關內設有行宮、寺院、花園等建築。
現存的云台就是元代修建的過街塔台基,當初上面建有三座喇嘛塔,元末明初時被毀。
明正統四年(1439年)在上面重修佛殿,名泰安寺,寺於康熙年間焚毀,此後只剩云台保留至今。
其券洞上雕刻的佛教圖像和梵、藏、西夏、維、八思巴、漢等六種文字的經文有學術價值,是研究元代佛教、
古代文字和各民族間文化交流史的重要史料,是現存元代雕刻藝術的精美傑作。
洪武初年,朝廷派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修築居庸關城。
自此後歷代都有修建,特別是景泰年間又將關城擴大加固,設水陸兩道門.南北關門外都築有瓮城
明朝時居庸關城建筑設施達到了最為完備的程度。
其關城防御體系自北而南由岔道城、居庸外鎮(即八達嶺)上關城、中關城(即居庸關城)南口
五道防線組成,而居庸關則是指揮中心。
居庸關不僅地勢險要,而且風景宜人,從南口進入關溝以後,兩側山巒重疊,溪水長流,春、夏、秋
三季植被繁茂,山花野草郁郁蔥蔥,登高遠眺,好似碧波翠浪,早在金代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
清乾隆皇帝曾親筆題寫<居庸疊翠>四字以誌其秀麗….
居庸關段長城入口有毛澤東<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豪語碑記
衝著這句話,好歹也得上攀一段,以記此一遊
隨著陡階不斷的上登,氣息逐漸跼促了起來,兩腿也逐漸發軟
老婆於第一座烽火臺即敗下陣來…祇得自己一人繼續上攻,還好同行尚走有他人作伴
有時幾乎是呈近60度的陡階, 有時則是沿著稜線的曲曲折折…
休息的次數越來越頻繁, 喘息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翻越了兩座烽火臺後, 第一座箭樓已在不遠的上方,就以此為目標吧? 時間與體力似乎也不允許在前行
在箭樓上回首來時路, 關城已在遙遠之處,由此俯瞰關城全貌,果見其險要之極至….
下得山來,老婆好整以暇的迎接….
趁著剩餘的時間,前往甕城參觀, 並在<天下第一雄關>的城樓前, 留下英姿
天地之遼闊, 見過才知道
天蒼蒼,野茫茫,又有多少英雄豪傑競折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