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岡>舊稱為<伯公岡>,<伯公>即土地公。客家先民新拓此地時,首先在此建立伯公祠,故得名。
此地在20世紀之前一直是偏僻的農村,直到昭和四年(1929),臺灣北部鐵路加鋪複線,並改道經
<伯公岡>而設站,逐漸街屋林立並形成市街。然而終也因鐵路運輸沒落,興盛的市街再度淪為老街…

<伯公岡>其原意為有土地公祠的台地,位於楊梅鎮西北角而與新屋鄉為鄰,早年是大陂區的一部分,
從大陂東望,台地級級上升,崁崖明顯,山坡、田野間多伯公小廟,因稱是地為伯公岡。

清代便建有伯公祠,因其靈驗保佑鄉土免於天災肆虐,故以此為地名,戰後行政重編,改富岡里。
本區位於台地上,距離四周聚落如楊梅、新屋、湖口皆很遠,發展極晚,原是一個偏遠的農村。
昭和四年(1929)縱貫鐵路北移後,經過此台地,便設立了<伯公岡站>,因而形成了富岡市街。


光復後, 民國443月 台灣鐵路管理局為車站名稱配合地方名,奉准將站名更名改為<富岡站>

<富岡老街> 基本上還維持昭和年間所形成的架構,由中正路、信義街、富源路、新明街、中華街、
成功路所組成。舊街屋在中正路、信義街、成功路、新明街皆有分佈,大多為磚構造,
由於並無太多立面之華麗裝飾,卻保留了古樸的圈拱迴廊…..


而其中最具特色的莫過於中正路12-20號的街屋,此為日治時期楊梅壢區庄長<呂家聲>所建。

位於火車站前、中正路上的<呂家聲洋樓>,是老街上最具特色的建築;此宅建成於昭和初年。
洋樓為五開間磚造二層街屋,中央設有拜占庭式窿頂,外凸窗戶便於觀景,女兒牆採希臘三角形
山牆,
正門設計成雙柱式羅馬列柱,並以洗石子仿木造收頭與鐵螺栓,其洗石子的作工極其精緻
而工整,是極具藝術美感的街屋建築。

其頂部有特別做成圓頂的小室,正中央間頂上還有一旗杆座,二樓正面做成外圓凸狀,一樓支柱
還特別做成雙柱式有柱墩的形式,
據聞與大溪<簡阿牛>的<建成商行>為同一個建築師所設計….
來自楊梅的<郭福>

屋頂為硬山擱檁兩坡水,正中央的有穹窿頂、雙騎樓柱,外牆以灰黃雙色洗石子與清水紅磚裝修
,二樓客廳並設有凸窗,其餘各開間之細部更為可觀,飾有以洗石子開模印花的勳牌飾、花草等,
山牆裝飾富麗。



呂姓祖籍廣東省潮州府,清朝乾隆年間來台,先到達新屋鄉,世代務農,族支繁衍很快,目前散佈
在新屋鄉與楊梅富岡,曾領有200多甲土地,遍及新屋、大坡、觀音龍潭等地,建造此一洋樓的
<呂家聲>,曾擔任日據時代楊梅壢區長,於昭和四年(1929)興工,歷時兩年半,於1931年完工。

不遠處的「大井頭」是著名小吃街,客家美食小吃店林立,而且都是二十多年令人思古幽情的老店,
已逐漸形成假日的旅遊景點。

富岡老街由於非處於重要交通樞紐上,鐵道運輸又進而廢弛
若非刻意前往,一般人較少留意,即便通過也是匆匆一瞥….

儘管走過老主要的街道,老街由於缺少商業行為,並不熱偌
只有那純樸到不行的純樸

算是靜謐的老街…..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