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溪,最具有日治時期風格的建築,除了好幾條充滿巴洛克風格的老街之外,
一個是以宣揚武道精神的武德殿,另一處便是<大溪神社>。跟在台灣多數地方的神社一樣,
大部份的建築都已經毀損,只剩下部份遺跡,散落在中正公園區內….

<大溪神社> 建於昭和七年(1932),是大溪郡役所為紀念日本昭和天皇即位而興建,主體有<拜殿>
及<本殿>,風格屬於<神明造>,並有<鳥居>、碎石鋪成的<參道>、一對<高麗狛犬>以及多座<石燈>
這些大多已遭到拆除和分解的命運….

唯一保存較為完好的,是那一對<狛犬>,保留在原址,即目前<超然亭>入口的左右兩旁。
<超然亭> 是民國五十四年(1965) 拆除神社改建而成的,是一座三層樓高的建築,基座即利用
昔日神社正殿的礎石。

狛犬基座上留的<大溪 加藤仁作>、<奉納>、<昭和七年>等刻字,依稀可辨。

儘管歷經70幾年風霜,人事全非,孤寂蒼茫,卻仍顯得古樸而莊嚴。

在中正公園內則四處散有石燈之遺物….

大溪中正公園始建於日治時期的明治45年(1912),原名<大嵙崁公園>,是台灣最早建立的公園之一。
大正九年(1920)因地方改制更名為<大溪公園>。
1975年先總統蔣中正去世,為了表示紀念,始改名為<中正公園>。

公園內還有一座日治時期<忠魂碑>的遺址,目前只存基石,其上已改建中國式的<復興亭>

<忠魂碑>建於1930年,是為了紀念殉職的日本軍警而設立的,一般在神社附近多有類似的立碑。
原碑分基地、上段、中段,光復後,拆除上及中段,只留底台基座,並於其上蓋涼亭。

 

日治時期的<大溪公園>,有神社、忠魂碑、相撲場、公會堂等建築,
有著殖民政府濃厚的政治教化意味。
相撲場遺址,原為日本式的競技場,後經多次更改用途,至2006年闢為表演廣場。
走著走著,終於看到了蔣中正戎裝騎馬銅像…  這已是臺灣少見仍矗立在公園內的

在濃密的綠蔭之下,眺望大漢溪,清風徐來,撇開政治包袱,不也是個自在的所在?


穿過陀螺廣場,走過孩童嘻戲的處所,走向下山的階梯


粉紫色的大溪吊橋通往對岸的山林…..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