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光緒年間,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於大溪設立<全台撫墾總局>,大溪於是成為樟腦、茶業、木材、
煤礦等貨物之集散地,此地因佔有舟楫優勢,遂吸引了洋商仕紳等在此設立商行,而<和平老街>
因緊臨大嵙崁的河運碼頭,成為繁榮的商業中心,洋行、茶館,各式商店沿街林立…..

大溪的<和平老街>即是清代時所稱的<下街>
板橋林本源家族,開台祖<林應寅>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攜長子<林平侯>渡海來台,落腳於新莊
至林平侯一代,因經營米業致富而發迹,繼而捐官擔任廣西柳州知府,後辭官返台….

由於連年的械鬥,基於安全的考量,林家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遷往大溪
為了防禦來自於泉州籍移民及原住民的攻擊,道光年間,林平侯於下街與上街之間,建立了一座
佔地四甲多的方形石城,稱之為<通議第>
石城長約二百一十公尺,寬約一百五十公尺,築有城牆,牆高一丈三尺五寸,厚一丈五尺,角隅設有銃櫃
正門為東門, 並設有城樓, 可惜現已無遺跡存留

大溪的聚落發展遂延著<通議第> 外圍而開展,上街及下街遂發展為今日的中山,中央和平老街
在今大溪運動公園中,留有一方<林本源發祥之地>的石碣

隨著事業版圖逐漸擴展, 林家復於板橋蓋<弼益館> 作為收租的地方
咸豐三年,林家舉家遷往板橋,之後大溪逐漸沒落….

光緒十一年(1885)臺灣建省,巡撫劉銘傳積極推動<開山撫番>的事務, 設全台撫墾總大溪
以林平侯孫<林維源>為總辦,掌管全台撫番及山地開墾事宜, 並以通議第為衙門,大溪再度繁榮
光緒二十年設<南雅廳>,廳治一樣設於大溪,可見其重要性

日治時期大正八年(1919),實施市區改正,林家遂將土地捐出,西側作為大溪公學校(今大溪國小)
用地,東側作為運動場(今綜合運動公園)僅餘的東面城牆及東門樓,於光復後全部遭到拆除….可惜

日治時期,日本總督府制定<市區改正>計劃;對舊有馬路進行拓寬與拉直,街屋依沿街之建築線
內拆除部份建築物,居民就以牌樓立面裝飾,石材、雕塑各式吉祥圖案,及歐風之拱門、樑柱,
造就了今日牌樓立面上華麗精彩的裝飾,此乃<和平老街>巴洛克式立面牌樓之源起。

老街的建築年代約在大正七~八年之間,華麗的立面所用的製作材料分為加工材料及裝飾材料,
有些街屋的加工材料以紅磚為主體搭配洗石子,有些則相反用以凸顯紅磚,而在裝飾材料方面包含
有洗石子、磨石子、彩繪泥塑、剪黏和貼磁磚等

往古時碼頭的石板路…..

關於老街中福仁宮,普濟堂等老廟,
另篇再進行介紹…..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