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位於台灣本島最南端,舊稱<阿猴>,是原住民社名的音譯。<阿猴社>原住民原本居住在<打狗>,
明嘉靖年間遷至阿猴。大正九年(1920) 改稱為屏東,光復以後,為調整行政區域,而新設屏東縣…..
<阿猴城門>即屏東古城<東城門>,於清道光年間建設,是整個<屏東古城> 僅存的一部分


屏東原是平埔族<阿猴社>所居住地,清朝統治臺灣後,分屬鳳山縣管轄,始有漢人渡過下淡水溪開墾,
清康熙四十二年,福建海橙的方,江,李三姓為墾首,大舉招佃正式開墾

至乾隆六年(1741),屏東已成市街,名曰<阿猴街>,乾隆五十年,大湖,公館,歸來,崇蘭等地區已開發
於是在此設置<下淡水縣丞署>…..早期因治安不佳,時常有盜匪出現,道光十六年(1836)
下淡水縣丞<沈長棻> 員生<陳玨>,武生<蕭登陽>,及地方士紳等合力建造<阿猴城>

因無官方建城資料,目前僅知有東南西北四城門,或許以土為牆外植刺竹輔之….
與同時期之刺竹城類似, 日治時期為修築道路,拆除城牆及城門,僅存東城門,又稱之為<朝陽門>
根據昭和年間地圖顯示,東門附近其後規劃為<屏東神社>所在,(今尚存部份遺跡),
舊城牆之拆除成為必然之事,目前則為市立體育場

從中華路右轉入開封街不久便可以見到<阿猴城門>, 位處於網球場邊的小公園內。(新近整修完成)
是一個紅磚砌成的建築,高約19尺,周圍95尺,城門有一洞口可讓人穿過,向東便是出城的方向。
到了城外,回望城門,可見門額上書寫有<朝陽門>三字,証明為東城門。
城門門額右邊和左邊分別寫有:

下淡水分沉長棻監造    道光丙申年冬季殺旦

沿開封街與中華路路口附近,為早市所在,中有一日式民居,現為私人事務所

城門前左轉長春街直行約二百公尺,至勝利路,孔廟紅色的九仞宮牆及儀門便在眼前


已有一百八十多年歷史的<屏東書院>,即今之孔廟,是屏東縣內惟一的書院建築。

嘉慶二十年(1815),鳳山知縣<吳性誠>為振興地方文教風氣,與阿猴地方人士包括總理
歲貢生<郭萃>、林夢陽、捐首蕭兆榮、蕭啟德、江啟源、鄭純脩、黃紹鐘等議定基址,籌劃規模,
嘉慶二十年元月興工,同年十二月竣工,由於經費不足,只初步完成建築結構,並未彩繪油漆,
後由阿里港縣丞<劉蔭> 再商請郭萃、蕭啟德、蕭啟元協助勸募,始成規模。

當年的舊址位於現今中山公園內,有房間三十六間,前為講堂,後殿奉祀文昌帝君、程子、周子。

光緒三年(1877)重修屏東書院,為彰顯前賢創建之功,特將當年公議所設的規條,刻碑立於
書院內,至今尚存。光緒六年,鄭贊祿加以重修,並籌款資助興學,是當時下淡水的文教中心,
士子講學之所,文人四墨客考課之場。

光緒二十一年(1895),日治後將書院改為孔廟,奉祀孔子,配祀顏子、曾子、思子、孟子四大賢人,
及周子、二程、張子、朱子五大儒,資產捐給<阿猴公學校>,廟中缺乏經費修繕管理,日漸荒廢。


昭和十二年(1937),日人為執行都市計畫,計畫將孔廟遷建他處,適日本考古學家東京帝國大學
教授<藤島彥治> 來台調查,親往考察後認為:依原形以保存者,惟<屏東書院>與<澎湖文石書院>
,建議改築必依舊形,而當時履任的屏東市長宗籐大陸,即撥助日元一萬元,依原樣拆遷至現址

台灣光復後,政府雖有鑑於孔廟破舊荒涼,幾度籌款修葺,但修護工作多因陋就簡,
直到民國66年,縣長柯文福委託名建築師漢寶德教授主持修復研究工作,於民國68年修復完成.


修建後的孔廟,廟堂向前挪移四公尺,後殿改為崇聖祠,中堂改為大成殿,儀門之外加築一面照壁
,上書<九仞宮牆>,每年九月二十八日均在此舉行祭孔大典,彰顯聖人教化之道。


孔廟現保存四座碑記:<屏東書院章程碑記>、<屏東書院租條碑記>、<東山書院改築紀念碑>、
<重修孔廟碑記>,均設於儀門前,於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列為國家三級古蹟。

前往兩次,均未開放,僅於圍牆外觀賞….
(為何不開放?)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