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完日治時期五個州的州廳建築, 回過頭來介紹一下最重要的官廳建築 <臺灣總督府 >
在政治戒嚴時期,別說進入參觀,即便走近,或是掏出照相機,總會有人制止或是目光如電,還好….
這一些桎梏都已去除.現在不僅可以慢慢閒逛,仔細欣賞其建築之美,當然時間湊巧的話,進去參觀也是允許的

<台灣總督府>,設於1895年,是台灣日治時期的最高統治機關,其首長是台灣總督。

日治初期,臺灣總督府設於舊布政使衙門 (今中山堂位置,原衙門亦已拆組至植物園內)
直到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才有興建永久性廳舍的計劃, 於1907年公開徵圖
正式的廳舍即位於今日臺北市重慶南路與凱達格蘭大道交叉口,即現在的<中華民國總統府>。

台灣總督府成立初,設民政、陸軍、海軍三局。民政局下置內務、殖產、財務、學務四部。
1896年,陸海軍兩局合併為軍務。民政局則在原本組織下增設總務、法務、通信共七局。
經歷1898年、1901年、1919年三次修訂總督府官制後,就成形不再變更。

約略來說,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的行政組織分為中央行政、所轄官署與地方行政三大部門。

歷任總督共計19人。第一至第七任(18951919)為武官總督;樺山資紀、桂太郎、乃木希典
、兒玉源太郎、佐久間左馬太、安東貞美、明石元二郎。第八至第十六任(19191936)為文官總督︰
田健治郎、內田嘉吉、伊澤多喜男、上山滿之進、川村竹治、石塚英藏、太田政弘、南弘、中川健藏。
第十七至第十九任(19361945)為武官總督︰小林躋造、長谷川清、安藤利吉。




總督之下有民政長官,後改為總務長官,輔佐總督,下轄總督官房、文教局、財務局、礦工局、
農務局、警務局、交通局、法院、專賣局、港務局、臺北帝國大學、農業試驗所、林業試驗所、
糖業試驗所、水產試驗所等機構。



競圖經過評審淘汰晉入初選者共有七名,依序為:鈴木吉兵街、長野宇平治、井岡安、森山松之助
、松井清足、櫻井小大郎、福井房一明治43年(1910),從入選七件作品中進行複選,然而複選條件
比較嚴格,還需附加部分施工詳圖和造價預算表二項,複選作品中選者為<長野宇平治>的傑作。

該案之設計塵埃落定後,由<森山松之助>送往日本國首都東京修改,於西元191261日正式開工,
由台灣總督府營繕課監督建造,工匠均由日本請來。



從原來入選的透視圖來看,總督府的中央塔只有六層樓,裝飾也較平實,似
乎表現不出總督府應有的氣勢。
因此,日本方面將設計圖再請任職臺灣總督府的
官署設計專家<森山松之助>修改,把中央塔加倍增加高度,
可以俯瞰臺北盆
地全景,外牆的裝飾也增加許多。

設計風格類似當時正在興建的< 東京驛>
平面為日字形,五層樓文藝復興式建築,外牆貼紅色面磚,配以白色腰帶,
底層為臺基 ,三樓為弧形拱,四樓為複柱及半圓拱,五樓則稍退縮並設有露臺…..
面向東方的設計,還是少不了有政治的意涵

西元1912年起正式動工,1915年舉行上樑典禮,於西元1919年竣工,總面積超過一萬多坪,
是當時臺北最高的建築,也是東亞
少數的巨大建築一。

(位於原地的陳氏宗祠,被迫遷建至大稻埕, 即今寧夏夏路<陳德星堂>, 另一林氏家廟則遷建至後火車站
現重慶北路一段尚有已改建之後的林氏宗祠)


二次大戰末期,總督府曾遭到盟軍轟炸,中央塔左側的衛塔被炸毀。
戰後,於西元1946年修復衛塔及門廳,但半圓球頂不復建,門廊全予改建,做成平頂。

西元1950年曾做為短暫的行政院辦公廳,旋又改為總統府迄今…..


現每個月第一個星期日,與附近的<臺灣總督官邸>同一時段開放參觀
有興趣的可以大搖大擺去逛逛

這就是民主….
(倒不必意識形態作遂, 欲毀之而痛快…)
多一些文化 ,少一些口水吧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