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九年 ( 1920),設州、郡、庄,將原嘉義廳下茄苳南堡、本協庄、鳥樹林庄、安溪寮庄、
下茄苳北堡、菁寮庄、崩埤庄、長短樹庄、竹圍後庄、新港東庄、上茄苳庄等合稱<後壁庄>。
台灣光復後,並設置為台南縣<後壁鄉>….自有清以來,<下茄苳> 即為由府城前往淡北的郡大道的驛站之一


就在<後壁車站>右前不遠處的路邊, 沿水潭邊小路進入, 到底即為<黃宅>



<後壁車站>是台鐵在後壁鄉境唯一停留的一站,俗稱<後壁車頭>,在臺鐵縱貫線屬於三級車站。

車站建於明治三十五年(1902),當時車站附近是一片荒野,罕無人跡;後來黃冬(即黃崑虎之父親)
兄弟在此共同經營<黃振興合資會社>,召僱海口人來此耕作後,逐漸形成一個新村落,人稱<車頭村>
之後車站附近逐漸成為後壁鄉的區中心。



 

民國30年,嘉南地區發生大地震,後壁車站因而傾斜,經過兩年改建,成為現有的樣式,
牆身仍為木造,作魚鱗板狀,基座為洗石子。民國92年,車站前廣場進行景觀美化工程,呈現新的風貌。



<黃宅>所有人為<黃崑虎>,曾任總統府參議及國策顧問,黃家先祖<黃合興>原居前菁寮,
大正十三年(1924),<黃合興> 四個兒子遷居至後壁寮,創立<黃振興合資會杜>,經營土地開拓
造林、不動產買賣及賃貸業、煉瓦及石灰製造、金錢貸付、精米業等。因眼光獨到而富甲一方。




黃家兄弟遷居後壁的同時,也在現址興建新家,其木料及石條都來自大陸,建築工匠也聘自大陸,
宅第於大正十四年(1926) 建造完成。

宅院坐北朝南,佔地六千多坪,其延襲傳統的閩南建築風格,前有魚池、後有果園。
宅第為七包三式的四合院大厝,分成前後兩落和左右伸手,第一落正身三間起,第二落正身七間起,
兩落之間設有中埕花園;兩側<伸手>各有七間左右,各有<過水廊>接通前後落。



黃宅是傳統磚造及洗石子建築技巧,山牆塑有<紫雲衍派>,彎光洗石子的大正窗以及廊門、貼有山水花草的磁磚
均非常有特色。屋簷為木構棟架,其上垂花雀替、豎材瓜筒及樑柱上的人物、花鳥走獸也非常精緻細膩。

 

最後一落的公媽廳, 門上掛著匾額書寫著<肯構肯堂>四個字

華廈落成紀念   肯構肯堂   嘉義 張詠松  陳通  黃德壽仝贈

特別搜尋網路,以解開此匾之含義…..

《書經.大誥》:

王曰:「若昔,朕其逝。朕言艱日思。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
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獲?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後,弗棄基?』肆予曷敢
不越卬敉寧王大命?若兄考,乃有友伐厥子,民養其勸弗救?」

漢‧孔安國傳:「以作室喻治政也。父巳致法,子乃不肯為堂基,況肯構立屋乎?
不為其易,則難者可知。


原用來比喻子女能承繼父業,後比喻居室堂皇富麗。
用於祝賀人新居落成的賀辭。


有楹聯及橫批數對如下
:

紫府光華長嘯誥謌皆狀厲  雲間彩煥嫦娥春色比嬋娟

中道而立無黨無偏  度量當心周而不比  權衡在抱得乎中庸

臨深履薄我心寬  敏事慎言是非莫管  循規蹈矩理亂無聞

行力奮衣粗飯澹  戴月披星無勞將伯  養廉補拙不致告人

右和元氣溢滿堂中  常棣樹榮性歸友愛  紫荊花茂瑞兆人和


最後一落的公媽廳, 門上掛著匾額書寫著<>四個字 最後一落的公媽廳, 門上掛著匾額書寫著<>四個字最後一落的公媽廳, 門上掛著匾額書寫著<>四個字 最後一落的公媽廳, 門上掛著匾額書寫著<>四個字
<黃宅>周邊目前為養雞場, 管理人員對於參訪非常友善
(說是黃老先生特別指示的,有狗看門但不會亂吠)

最後一落的公媽廳, 門上掛著匾額書寫著<>四個字 <>周邊目前為養雞場, 管理人員對於參訪非常友善  (說是黃老先生特別指示的,有狗看門但不會亂吠)在古樸的大廳中, 望向幽深的庭院, 特別能感受其靜謐之氛圍



相對於某些老房子,總是拒人於千里之外,
這種襟懷是非常難得的….
這不正是家訓所教導的事情嗎?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