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法戰爭和議之後,劉銘傳深感澎湖一島,不僅左右閩臺,也是南北洋的關鍵,
必須勁旅固守,以濟緩急。光緒十一年(1885)派曾守吳淞海口砲臺的提督<吳宏洛>
前往勘察,光緒十二年(1886)動工興建扼守澎湖的四座砲臺,其中包括西嶼的東,西砲臺

根據<澎湖廳志>記載;
<…海口原有砲臺,光緒十三年春正月,總兵吳宏洛拆建西嶼東,西兩砲臺…其金龜頭,
大城北新造兩座,式樣較高,與前迥異…>
附考部份提及<東砲臺,在西嶼內垵,安設後膛砲三尊,七吋,八吋,十吋徑口各一尊…
西砲臺,在西嶼外垵,安設後膛砲四尊,十吋徑口兩尊,十二吋,六吋徑口各一尊>

可見西砲臺較東砲臺規模較為大,比照今日規模似也理所當然….


<西嶼東臺>坐南朝北,有內外二城廊、外廊土堤東南角置<觀測所>,與媽宮<金龜頭>
共同扼視媽宮海口,內廊有營舍,計安設7吋、8吋、10吋英制<阿馬士壯>新式大砲各1尊,
銅砲2門,規模略較<西嶼西臺>為小。
營房建築型式也有不同,但其配置上較西臺古堡完整;砲臺略呈方形,南北約120公尺 、
東西約100公尺 ,結構大都是磚拱的筒狀結構,主體內有土石、外部再披覆水泥;
砲臺本體為內凹形,自外至內依次為外壕溝、堡門及外土垣、內壕溝、內土垣、砲座、
外校場、甬道及兵房、內校場,門額上書<西嶼東臺>,相傳亦為<劉銘傳>所題。

據資料顯示:在砲臺的東北角上尚有一<小頭角砲臺>,其面海一側各有一個砲位的兩砲座,
南側有3間兵房。此應為前述<牛心灣>山頂所設之砲臺遺跡,(因時間關係未前往)


<西嶼東臺>經整修後,呈現亮白的顏色,因非遊客主要行程,雜草再度蔓生其間….

至於<金龜頭>及<大城北>砲臺均位於管制區內,尚未對外開放
僅從澎湖詩人<陳鼎盛>部落格中搜尋到相關照片:
金龜頭砲臺形制類似西嶼東臺,


至於大城北砲臺依照片所示,類似基隆槓子寮砲臺

應係日治時期1903年左右改建,至於清代所建砲臺現況如何?  
SORRY,I DON’T KNOW ….

離開砲臺後,沿海濱道路前行,至<大果葉>聚落
此處有一玄武岩景觀區(行程未至南島者,可至此觀賞)

位於叉路口的聚落,尚有兩三戶古宅,擁有漂亮的山牆造型,與其它民宅略異
有日治時期街屋之立面….

面對著澎湖內海,頗有世外桃源之靜僻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