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提及<章草>的由來及發展,因敵不過行草書的流逸,
逐漸淡出舞台, 然而自元以來,仍有許多書家予以發揚,並從中吸取養分,
轉換成自我風格,因而成為大家,流傳於後世…..

明  宋克 <勸學文>

元代由於推行種族政策,漢人知識份子多仕途不順,故多淪為職業書畫家,

在此之前,人们已對宋末的怒張燥露,師法不古的書風早已心存不滿,
當<趙孟頫>以宋室後裔被統治者禮遇重用後,遂以托古改制,作為
導正書風流弊之良藥,極力趨步晉唐,師法古人….

<趙孟頫>(1254-1322) 儘管以二王為圭臬,呈現出逼古純正典雅的古風,
其學書甚勤,成就頗高,所作之書法,篆,籀,分,隸,真行及草無不冠絕古今,

就推廣<章草>而言,曾臨寫<急就章>及<六體千字文><章草千字文>,
在其 行草書作品中,亦不時能看見<章草>之用筆

並因而影響到同時期書家,如<鄧文原><康里子山><楊維楨>等

鄧文原(1258-1328),傳世之章草臨<急就章卷>,揉行楷筆意於其中,
能寓新于古,以古為新

自晉至元近千年間,章草乏人問津,經過趙,鄧兩人之努力,始其影響


康里子山 (
1295-1345) 晚年作品,放而不肆,時有章草之意…..





楊維楨
(1296-1370) 行草書作品,乍看粗服亂頭,點畫狼籍,真,行,草夾雜,

其間多見章草筆法及結構,頗見奇古之勢




至明初,宋克(1327-1387)擅書,尤以章草最為著名,對於皇象<急就章>一帖,

畢生臨寫不輟,並曾訂補<松江石刻>碑本缺落部份,筆勢勁健,風貌簡古

二沈中的<沈粲>(1379-1453) 草書多取法<宋克>,其傳世作品<千字文>
行筆流暢,遒勁俏利,加之以章草,使之遒勁外具有古雅之韻味,


明朝中期,<吳中四才子>為首的祝允明(即祝枝山)(1460-1526),<幸獨蒙先人
之教,自髫艸之際,絕其令學近人書,目所接皆晉唐帖也 >,故而書法,取法乎上,

<祝允明>以善草而聞名于世,但其取法不同,一類作品為由章草轉換之行草,
如<曹植詩冊>及<琴賦卷>等皆是,,,亦為其晚年書風之代表作

明末政局紛亂,社會階層間充滿矛盾及對立,在強調個性自由的思潮下,
書法轉而崇尚張狂的個性,,,,,一時湧現出一群標新立異,各具特色的書家,

其中<徐渭><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王鐸>等為代表

這當中,張瑞圖(1570-1641),以強烈的翻轉側鋒,自成一家,然其取勢則全然章草,

黃道周(1585-1646) 誓追古法,

<楷法初帶八分,以章草急就中端的者為準

真楷只有鍾繇宣示,季直,墓田,諸俱不可學,,>,

行草書以二王為宗,兼掺章草,
用筆生辣,落筆跌宕開張,如疾風勁草……

倪元璐(1593-1644) 善學善變, 受張瑞圖影響,結字相類而用筆炯別

傅山(1607-1684) 崇尚古朴.力倡真率,,,,以草書名,然其行楷典雅古質,
傳世之<詩文冊頁>雖為行草書,然結體均為章草根本,,


清代重金石小學,故而篆隸大興,帖學沉寂,至清末始有<沈曾植>以章入行,

同此時<王世鏜>著章草<草訣歌>,

<王蘧常>事師沈寐叟,以漢隸入章草,



<商衍鎏>在碑帖考證之餘,也勤寫章草,今有臨摹<急就章>可知其融通

近代諸多學者致意於茲,
如<高二適><余紹宋><羅惇曩><葉恭綽><王雲五>等均助成,


另提倡<標準草書>之<于右任>,其選字用筆亦頗多章草結體,不可不察,


個人習書數年,頗愛章草之古朴,惟不宏逸之弊當力除之,

參酌前人的鑽研及突破,可資為借鏡焉,,,,,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