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初期,台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考慮到軍事、貿易及交通上的
需求,向日本內閣提出基隆築港的意見,日本政府於1896年成立
<基隆築港調查委員會>,1898年 事務歸總督府土木課接管,並開始築港。
從1899年到1944年的五次築港工程為:
第一次築港工程從1899年開始,到1906年為止,主要建設為
浚濬港池,填築小基隆、牛稠港、罾仔寮的新地,設碼頭、修理場等。
第二次築港工程從1906年到1912年,主要工程為擴充港池,鑿除鱟公
、鱟母二島,填築小基隆至二沙灣等地的沙灘,修建一至四號碼頭,
建仙洞防波堤、二沙灣避風港,疏浚旭川運河、田寮港運河。
(港灣中原有二島,如圖所示,至此基隆八景中的<鱟嶼凝烟>消失不見,,,,,)
第三期築港工程從1912年到1929年,主要工程為使港灣深水化,
填築及完成多處碼頭,在牛稠港建船塢等。
第四期築港從1929年到1935年,主要工程為擴增船席,填築社寮島
及八尺門漁港,建牛稠港運河,延長旭運河及田寮港運河及在運河
中建船渠,在西岸一號碼頭旁建海港大樓。
第五期築港從1935年到1944年,主要工程為濬深航道,築外港東西
防波堤,完成社寮島及八尺門漁港工程,在社寮島建一萬噸、兩萬噸
兩座船塢。
基隆港於日本第一次築港工程時,於1903年起,貿易額超越淡水港, 一躍而
為台灣最大的商港,1920年代時,基隆港的總貿易額曾高佔全台一半以上。
根據<臺灣日日新報>於1930.04.29 新聞報導內容
四月二十七日為慶祝基隆港築港工程第二期工事完成,以及殉職者(113名)
記念碑揭幕儀式,在新岸壁裏山頂處盛大舉行,,,,,
碑額係由總督<石塚 英藏>所題,來賓除總督外,尚包括有臺北州知事片山,基隆要塞
司令官藤本,築城本部長山內,交通總長白勢,築港所長<松本虎太郎> ,基隆市尹加藤,
以及基隆仕紳代表 <顏國年>等,,,,,共五百多人出席此一盛會
如今碑額已佚(一般為青銅)
本紀念碑是為紀念日治時期,基隆築港工程不幸殉難的職工而建。
其中以西元一九二四至一九二八年興建西十六號碼頭時殉難的職工為主,
因該工程犧牲之人數最多,紀念碑所在亦位於附近之<球仔山>(今高遠新村)
從中山三路在碼頭派出所前左轉上山,牌樓寫著和平社區,
山腰途中右側有防空洞數孔,隨即有指示牌立於參道入口處,,,,,
空間格局包括參道、紀念廣場與紀念碑三部分。參道空間位
紀念碑中軸線上,以上昇的階梯為主,是參拜者心情沉澱、轉化的最佳過程。
紀念廣場位上、下層參道之間為整體空間中最寬敞的地方,也是眺望基隆港的
良好景點。紀念碑位於整體空間的最上層, 碑身有如一個人的頭臉造型。
站在紀念廣場上, 可盡覽基隆港區,,,,,
紀念碑分為基磐、基座、碑座、碑身與碑首五部份。基磐與基座的外型輪廓
相似;基磐的表面僅以水泥粉刷。基座的裝飾繁複,並以洗石子表面處理,
造型與西方建築流派折衷主義, 擷取古典建築幾何元素混成表現的做法接近
,採用的元素包括四個角邊的圓柱體、橢圓體以及拱券石砌、亂石砌等。
整體建築表現出粗獷堅實的風貌。
沿車道上行,左側及為港務局宿舍區,苔綠濃蔭的小巷內,原都是日式木造屋舍,
多數以損壞並拆除,僅剩若干戶,,,,,再向上走,安山岩石所磊成的牆垣上方平臺,
在圍牆內及欄干內的是<基隆港務局長官宿舍>,
圍牆局部毀壞,院內雜草叢生,木造房舍已有近半屋設房頂已崩塌,屋架已毀壞,,,,
(既已認定為古蹟, 為何任其毀棄?)
鄰地以整理為停車場,(給觀光客停的嗎?破房子有啥好看?)
在此可望見左前方約三十公尺遠處的<築港殉職記念碑>,可惜無路可通,
高遠新村最上方山頂,原有社區公園一處,亦已荒蕪雜亂,
若能整頓,設步道上登,立於<球子山>頂上,可俯視<牛稠港>及眺望<虎子山>,,,
可惜呀,,,,
其實此地縱覽全港,綠樹蔽陰,,若能儘速整頓,設置築港記念館,引進藝文展演,
活化這閒置空間,,,,設通道使景點串連,漫步在充滿和風的僻靜巷道,,,,,
為甚麼金瓜石的<四聯棟>可以,花蓮的<松園別館>可以,
宜蘭的<九芎埕>可以,萬榮的<林田山林場>也可以,
,,,,,,基隆 為何不行呢 ?
基隆之所以不行,
因為上自市政府,
下至基隆小市民,
大部分沒有人有意願保存史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