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古名<琅嶠>,係指清代鳳山縣放索(今林邊)以南地區,
<琅嶠>(Longkiauw)一詞,為排灣族語中<蘭花>的漢語音譯,,,,,,
清同治13年,受<牡丹社事件>衝擊, 光緒初奉准設城,,,即今<恆春古城>

根據<臺灣通志> 記載:

<光緒元年,奏劃率芒溪以南,新設縣治于琅嶠之猴洞山,山形環抱,
中拓平原,其地常燠,故名恆春,實為全臺之南,,,,,>

<同治十三年,欽差大臣沈葆禎至琅嶠,奏建縣治,,,擇地于猴洞,
山勢回環,左趨海岸,而右廓平原,似為全臺收局,,,名曰恆春, 以其地為
極南,四時皆春也,,,,光緒元年起工,翌年告峻,,,,城高二丈有八尺,
周九百七十二丈,用土石築之 ,建四門,,,,,>

<恆春古城>設有四座城門,城牆以版築夯土所建,城門則砌磚而成,
並建有城樓及砲臺,城外並築有濠塹, 以為護城河,
惟目前僅剩南門仍留有重建後之城樓,其餘城門僅剩下磚砌拱門,



一般進入恆春,多由西門進入,城門內外的大路即為老街<中山路>,
尚留有若干戶老式街屋,

城門內右側即為<猴洞山>及礁岩腳下的三山國王小廟<廣寧宮>
<猴洞山>,其實為珊瑚礁岩地形,然高度僅有二十公尺高,


國王廟旁石壁上刻有文字,,,,,
威振臺陽    石洞天成     悠久無疆

石壁上,鐫刻著<梁燕>(廣東嘉應人)的題詩:
貓鼻龜蛇峙海邊,三台高聳入雲巔;龍吟雨化潭心月,
虎嘯風清岫口煙。牛背躬耕歸野徑,馬鞍誰著出塵鞭?
千秋洞鑒封侯蹟,雄鎮東南半壁天。
  光緒戊寅花月   梅淵梁燕 題
并書
  



根據<廣寧宮>廟方沿革所記,梁燕於恆春縣城破土奠基之日,
已在恆春參與築城工事;並奉請隨軍之護國聖神<潮州三山國王>
中的大王公為主神,設堂奉祀,即現今的<廣寧宮>

題詩中的<恆春八景>,歌詠著貓鼻頭、三台山、龍鑾潭、虎頭山
、赤牛嶺、馬鞍山、猴洞山、鵝鑾鼻(或恆春城)等八處勝景。
百餘年後,此詩中的八景猶守護著恆春這人文薈萃之地。

繞行至岩上涼亭,岩雖不高,因四野平疇,昔日應可總覽全城,
難怪建城設治之初,以猴洞為靠山,據聞為龍脈所在,,,,,,

繞行過<猴洞山>背側,此處留有日治時期所題碑記三處,

忠魂碑 ( 已毀)     日軍攻陷恆春紀念碑 (已佚)



兵器整備記念之碑
  陸軍中將 □□□□□□

沿小巷步出至中山路,右側即為<天后宮>,
門口石獅,據稱為<恆春神社>(位於北門外) 所遺留之物件

沿著西段城牆,往南行, 南門位於交通要道的圓環上,


(南門目前修繕中,鷹架帆布包圍,,,,此照片為資料照片)

東門為通往滿州之路上,此處保持之城牆最為完整,
且城外即為曠野,襯著遠山,更顯得城池之深之廣,,,,,,





北門因處非交通要道上,遊人較為稀少,然其景況與東門相似,
但保留著一股靜謐之韻,,,,,,

南門位處要道,車馬繞行不已,,,,其餘三門,亦有小車每日進出,
<恆春古城>不愧為全臺保存最完整之城牆遺跡,
並且還每日持續地和人们緊密結合在一起,,,,,,

恆春城中的老街屋,多位於中山路及中正路,數量不多,

為了孩子的<海角七號>,阿嘉的房子也要拍一下,,,

佇足城門,回望古老街坊,或是騎著摩托車,穿梭過時空之門,
何嘗不也是    時空中的旅人,,,,,

0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