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翁島燈塔>,原稱<西嶼燈塔>,位於澎湖西嶼外垵西南邊,
此處為高地(海拔僅五十二公尺),沿著<鄉道203>前進,在到達外垵前,
右轉入小路,經過墓園,再經過草原,雷達管制站旁繞行,燈塔即在其後方,
數年前前往時,因不知可以繞行,看眼前是軍事管制區,心怯不敢前行,
此次已有充份資訊,也就勇敢的騎進去,,,,,
(拍照還是注意一下角度好,別惹了麻煩)
<漁翁島燈塔>最早建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由澎湖通判<謝維祺>奉
臺灣知府<蔣元樞>之命興建,當初為傳統的七級石塔,這可是臺灣地區
最古早的一座燈塔,,,,
根據<澎湖縣志> 指出: <西嶼外塹(外垵舊稱)山上,原有天后廟,前郡守
<蔣元樞>,通判<謝維祺>捐俸醵金,於山巔建七級石塔,塔頂四圍製鑲玻璃,
內點長明燈,著人手護,每夜點亮,以利舟行,,,,,年久廢弛,道光四年通判
<蔣鏞>籌款重修,,,,,同治十三年二月,委員<陳錫>會同文武履勘,議就
原塔拆卸建造(望樓),始有標準,,,,,,監工人員韓達紳,,,,,,,,光緒元年五月
,,,,於舊塔之左,起造新塔,用長方鐵片,鑲嵌成圍,層層加高,,,,,,十一月,
稅務司照會稱,西嶼所建燈塔,已派人十八日常住點燈,以利昏夜舟行,,,,>
<淡水廳志>並收有乾隆四十三年,<蔣元樞>所撰<創建西嶼燈塔碑記>
及<謝維祺>所撰<建修西嶼塔院落成碑記>可資查對,惟此二方碑記,
不知流落何處,,,,,,,
道光八年(1828) 由通判<蔣鏞>改建完成時,曾留有<西嶼燈塔碑記>
目前還豎立在塔區內,只是字體渙散,得對照解說內容,始能略知,
西嶼燈塔碑記 (略)
西嶼燈塔始於乾隆四十三年 前郡伯 蔣公 元樞暨 前廳 謝公 維祺
醵金建造 募僧住司燈火為臺廈商船往來之標識…….(下略)
大清道光八年歲次戊子季冬月穀旦
福建澎湖水師協鎮府 孫德發 候補州牧借補澎湖通守 蔣鏞 立
董事 課館 協利 利成 德茂 錦豐 瑞源 和興 順吉
勸捐總理 鮑國珍 等仝立
同治十三年(1874),因英國等要求清廷改善此處航道安全,遂聘用
英國技師 David M. Henderson 設計建造西式圓形鑄鐵造燈塔一座,
塔高十一公尺, 今入口門上仍留有 David M. Henderson 1874 字樣
(即前文中之韓達紳者也)
塔區裡,另設有值勤房舍以及展覽室,
有三組霧砲及兩座霧燈,可於起霧時借以警告過往船只,,,,
爬上圍牆角落的瞭望平臺,大海即在其下方,
視野不賴,但顧慮有軍事設施在左側,加上有阿兵哥看守,遂作罷,,,,,
塔區中尚有一座外國人墓,
十字架形狀,上刻寫有文字: In Memory of Nelly O’Driscoll 1890 ,,,,
是否與燈塔看守的外國人有關?
燈塔在大四四年改為高壓瓦斯燈,昭和十三年改用煤油白熱燈,
除此之外大致維持光緒初年時的格局,,,,
離開燈塔,一路飛馳,讓風吹在臉上,,,,
左側是一大片草原,數年前來時,巧遇牛群放牧其上,
朔風平野上,頗有大漠景色,,,,,有照片為證,
此處即<澎湖八景>中的<西嶼落霞>,
但這附近除內垵及外垵村有人住以外,四處荒野,加上得途經墓塚,
一般遊客多於天黑前回馬公,這路途遙遠,
留在這看夕陽的人恐怕不多吧?
(註: 澎湖八景包括: 龍門鼓浪,虎井沉淵,香爐起霧,奎壁聯輝,
案山漁火,太武樵歌,西嶼落霞,南天夕照
草原對面草地內區中,有一餌砲,雙管的哦
連同砲堤及甬道俱有,應是日治時設的吧?
(因為來自海上無法窺見,應是因應日露戰爭,誤導敵方偵查所設吧?)
靠近內垵海邊有一處為休憩區,及針對風水而設之<塔公塔婆>
可順便一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