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慣例,天亮就出門,,,,,墾丁街上昨夜的喧囂已退去,
寂靜的街道,停車場旁的小草露濕依舊,喜歡晨光中的清新及開始,
<大尖山>在身後,為追補過往的美好回憶,我走向山,,,,然而
十數年前,曾兩度攀上尖山之巔,俯看整個墾丁半島,
印象中,,,,,
穿過牧場,灌木林中緩緩上坡其次是峭壁,在黝黑的石岩中登頂,
再從背面谷間下降,廣闊的草原,偶有放牧的牛隻,沿泥路折回,
真的是,太久未再造訪墾丁了,,,,,原來歲月如此流逝,
由墾丁公園大門駛入,轉彎處左側有小路進入,
祇見牧草茂密,青翠欲滴,豪無登山道入口影跡,
圍籬旁豎立著禁止進入的標示牌,可惜呀,,,,
難得我一路風塵僕僕,自臺灣頭(基隆)來到臺灣尾,
無法一償宿願,,,,,(是否有別的登山路線,或是已封山?)
離開草原,往國境之南馳去,
墾丁近年確是熱鬧許多,新開的飯店,民宿,異國餐廳林立,
週末夜裡的墾丁大街,可比各市鎮的夜市,人聲雜遝,,,,,
晨光中,沿著屏鵝公路,向南前行,
帆船石旁金色沙灘綿亙,透過樹影看這清晨的南灣,
駛進鵝鸞鼻公園停車場,公園剛開門,(清晨六點半呢,)
沿著類似高爾夫球場的草地旁步道上行,
我的目標是<鵝鸞鼻燈塔>,此次因行程匆促,不打算進入珊瑚礁岩中,
此番乃主要針對燈塔及台灣八景記念碑而來,,,,
<鵝鸞鼻燈塔> 峻工於光緒八年(1882),特聘英國技師(E.F.Spindey)設計,
設置有光度達180萬燭光,堪稱為全臺之最,也可謂<東亞之光>,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割臺,日軍侵入,恆春知縣<歐陽萱>奉命拆毀,
日人於一八九九年整修恢復,一九一O年改以煤油白熱燈,
光復後整修迄今,,,,,
燈塔周邊景物依稀與舊時印象不同,
經詢問売家確認此事,(燈塔前方增建一平房,前方草地墊高成平台)
圍牆及濠塹較為明顯了,
圍牆上留有銃孔,是當初興建時防禦原住民侵擾所設,,,,,,
燈塔左前方草地上,立有一碑:<臺灣八景記念碑>
臺灣古稱蓬萊 第以交通未啟 無□之地多秘而不彰
昭和□年……..(中略) ….堪定為八景之一
臺灣 □□□□□□ □□□□□□
碑背面碑文部分被挖除,應是昭和二年(1927)由<臺灣日日新報>所辦
<臺灣八景及十二勝>票選活動並經勘定確認後所立,
(註: 當時臺灣八景為:基隆旭岡(今中正公園?),淡水,八仙山,日月潭,
阿里山,壽山(今高雄柴山),鵝鑾鼻,太魯閣峽等,除鵝鑾鼻以外,
其他七景之記念碑是否仍存? 可一探究竟)
從此處望向<大尖山>,果真是最佳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