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臨濟護國禪寺>始建於1900年,完工於1911年,翌年舉行落成安座大典;為台灣日治時期初期,日本僧人<得庵玄秀>禪師所建。當時受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之邀來臺弘法佈教,是台灣唯一冠以護國之名的佛寺…… <臨濟護國禪寺>原屬於佛教禪宗的分支<臨濟宗妙心寺派>,山號<鎮南山>,為日本佛教於台灣宣教的 […]
<臨濟護國禪寺>始建於1900年,完工於1911年,翌年舉行落成安座大典;為台灣日治時期初期,日本僧人<得庵玄秀>禪師所建。當時受第四任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之邀來臺弘法佈教,是台灣唯一冠以護國之名的佛寺…… <臨濟護國禪寺>原屬於佛教禪宗的分支<臨濟宗妙心寺派>,山號<鎮南山>,為日本佛教於台灣宣教的 […]
<極樂寺>是座結合文化、藝術、社教、弘法等傳統與現代結合的道場。 極樂寺<大雄寶殿>外觀巍峨莊嚴,而入口處右側花圃內石觀音像與山門的微笑彌勒佛像,常見絡繹不絕信徒或過路民眾合十參拜…….. 昭和六年(1931)時,日人積極建設市區東郊,乃積極整治<田寮港河>為運河,並遷設基隆警察署、臺灣總督府立基隆醫院、市立港東醫院、臺灣肥料株式會社、 […]
<基隆神社>又稱為<基隆金刀比羅社>,是保護航海人的神社,位於基隆東岸的<小基隆山>腰上,鎮座於明治45年(1912),昭和十一年升格縣社,,,光復後已改為忠烈祠,,,,儘管如此,環視四周及前後,仍可建昔日規模及遺跡 日治時期於基隆街建有<基隆神社>,其前身為明治45(1912)年3月9日鎮座的<基隆金刀比羅社>,原祀大物主命及崇德天皇, […]
<大武崙砲臺>位於基隆港東岸之<大武崙>山上,控制著<外木山>一帶海面,,,,創建年代應於清代,唯目前所存應為日治時代修建結果,,,應係1901-1902年間修建,光復後國軍亦曾駐守,近年也開放,,,(鄰近之木山砲臺仍管制中) <大武崙砲臺>與<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因較有被推介,多為遊人所知,然若仔細觀察方位,似可發現砲口並非面對海面 […]
高雄糖廠舊稱<橋仔頭糖廠>,是台灣第一座現代化機械式製糖工廠,創建至今已有百年歷史,被列為縣定古蹟,製糖廠、社宅等昔日古物保存完好,沿襲自日據時代的兩座事務所不但具有歷史意義,外觀面貌也是一絕….. 高雄糖廠除了相當重視糖業文史的保存外,當地縣政府並不定時在糖廠內舉辦藝文活動,廠區內留進駐一批藝術工作者,他們留下部份作品與糖廠景物融為一體,成為最佳的裝置藝術。糖廠亦有行駛觀 […]
位於萬華老松國小南側之<剝皮寮老街>,最近已整修完成,重新活化,,這條老街,同時橫跨了清代,日據及光復後三個時代的洗禮,造就了多元共生的文化特質,也形成特殊的街區景觀,,,, <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老松國小南側,被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所包圍的街廓裡,從歷史翻騰中一路走來,是臺北市內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 清代中期,此處稱為<福地菁街>街尾即是清代艋舺營的 […]
光緒十三年(1888) 臺灣建省,選定於彰化縣橋孜圖地方建立省城,十五年起工,十七年二月略成,周六百五十丈,,,,,銘傳一去,其事遂止,,,,,日治後,1901年改置臺中廳,城牆悉為拆除,,,,1920年改制,設臺中州,遂有<臺中州廳> 光緒甲午戰後(1895),日本據有臺灣,初期改府為縣,1897年改六縣三廳,後又廢縣設廳,至大正九年(1920) 實施地方制度改正,廢廳設州,州下設市 […]
離開<黃金博物館園區>往水湳洞方向下山,首先是著名的<金水公路>這迂迴的奇景,夜景更是經典,,,,,,連續彎道終點.長仁橋前,右側有路通<長仁社區>,依序是<黃金瀑布>,再往上經<廢煙道><選礦場>,,,最後至<長仁公園>,一般人較少至此 往水湳洞方向下山,會先到著名的<金水公路>不過此路段不易停車,且 […]
<金瓜石>地區的地質地形的獨特性,以及蘊含豐富的礦業人文,近百年來的鎏金歲月,遺留下來的建物,廢礦坑,廢煙道以及紀念碑記等,殷實的記錄礦業經濟以及殖民歷史,,,,,透過<黃金博物館園區>的保存予以深化 從停車場入口進入,右手邊即是金瓜石車站,早年公路局的終點站,往遊客中心右邊階梯直上,可到達台車軌道,順著軌道方向前進,,可往<黃金博物館>, 近年<本山五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