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豆鎮上,靠近曾文家商附近的冷落街道巷弄中,有著幾間特別引人注目的四合院,雖然外觀斑駁,但仔細端詳其精細的雕刻與彩繪,不難發現這些人家當年的風光派頭。這便是早年與板橋林家、霧峰林家,並列台灣三大富豪家族,號稱「台灣三林」中的麻豆林家所有的古厝群落。 這一些古厝建築非常講究。在當時引進大陸的建材以及大陸師傅,所打造出的傳統四合院,每個四合院佔地兩甲之大。屋簷與窗戶有精緻的木雕及彩繪,在在都顯示出大 […]
鐵道風情(九) 臺南驛 原州知事官邸
臺南車站舊稱「臺南驛」,最初興建於1900 年,昭和九年(1934)改建為水泥建築,1936年車站重建工程完畢,當時負責的主要工程師為日本建築師<宇敷赳夫>,他捨棄繁複的巴洛克建築風格,運用簡潔有力的「折衷建築」為樣式,在當時是唯一擁有鐵路旅館的車站,風靡一時….. 改建後的台南車站為二層樓的建築,二樓規劃成「鐵道飯店」共九間房間,西洋式的套房設計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飯店,也 […]
鹿港 浯江館 地藏王廟
在鹿港龍山寺附近的金門巷92號,有座古色古香的木造廟宇建築,人稱「金門館」,又叫「浯江館」是本省少數官建的王爺廟之一 (專供清代駐台水師朝拜之用),既是廟宇也同時兼作同鄉會館之場所 ……金門館全台現僅存安平、鹿港、艋舺等三處,為昔時來台的金門人士集會之所。 金門館主祀的是<蘇府王爺>,蘇府王爺原祀於浯江嶼,因此金門館又稱「浯江館」。 蘇府王爺原是唐朝將軍,其名為 […]
清水 鰲峰山下 紫雲巖
<紫雲巖>座落於清水鎮鰲峰山下的大街路206號,主祀觀世音菩薩,在地人習慣稱為「觀音亭」。創建於清康熙元年(1662)。民國四十七年發起成立管理委員籌備會,民國61年為配合台中港興建,管理委員會決定重建事宜,各方善信紛紛解囊響應,民國69年重建完成,大致今日之規模….. 此次之工程共歷八年有餘,其樣式由平房式殿閣,擴建為五層樓台之殿閣,內部之配置大幅調整:一樓圓通寶殿供奉主 […]
臺中 西屯 張廖家廟 承祜堂
張廖家廟俗稱「張廖公廳」、「廖祖厝」或「天與公祠」,因以「承祜」為號,故亦稱為「承祜堂」。位於舊名西大墩街(今西屯一帶, 臨近逢甲大學),為 原籍福建漳州府詔安縣的張廖一族移民所興建。家廟於明治四十二年興建,隔三年後落成,其後陸續增建左、右橫屋及圍屋,至大正五年(1916) 告峻。 先祖<廖朝孔> 於康熙四十年(1701)渡台,初居雲林二崙,後來落腳在台中西屯一帶,子孫繁衍越來越多。裔 […]
舊街風情(三五) 清水老街
清水昔稱「牛罵頭」原為平埔族拍瀑拉族 牛罵社(Gomach)之社域,清水又稱「寓鰲頭」則因清水東境有鰲峰山,古稱「鰲頭山」,大正九年(1920),因鰲峰山麓下埤仔口有一靈泉,清澈可鑑,因而改名為「清水」。 根據荷蘭人於西元1657年的戶口調查,當時「牛罵社」的戶數有58戶,人口共193人;雍正十年(1732)大甲西社番亂平定之後,「牛罵社」改稱為「感恩社」。雍正十一年(1733)漢人已大批湧入清水 […]
神社遺跡(十二) 清水神社
日治時期於今台中縣清水鎮(原名牛罵頭)建有<清水神社>…..根據資料記載,清水神社於昭和十二(1937)年11月23日鎮座,昭和十七年10月30日列格為鄉社,祭神為天照大神、開拓三神(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目前遺址位於<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內 清水昔稱「牛罵頭」,原為平埔族拍瀑拉族(Papora)牛罵社(Gomach)之社域,地名「 […]
新店 十四張 劉氏宗祠
新店地區的劉氏族人原藉福建泉州府安溪縣金田鄉鵬嶺小門厝。先祖於乾隆十五年(1750)乘小舟由藍溪經泉州府城至晉江口,登帆船渡海來到台灣北部淡水港,上溯而至新店溪,於景尾溪仔口登陸,到十五份定居(今公館萬隆一帶)。 根據《臺北縣志》十五份庄開墾事蹟如下:「乾隆中葉,安溪積德鄉人蘇興存、高貽椒、林家修…珊屏鄉人劉世棠等十五股所闢而得名。」 劉氏兄弟4人合力、開墾荒地,待生活上稍許改善,返鄉接父母來臺奉 […]
原臺北信用組合 臺灣銀行本店
原<臺北信用組合>,為臺灣臺北市市定古蹟,鄰近中山堂。興建於1927年, 初為臺北信用組合所使用,二戰後臺北信用組合改組為<臺北市第十信用合作社>(臺北十信),其總社仍設於此處。十信併入合庫後,總社改為<合作金庫城內支庫>。2001年1月,隨改制為<合作金庫商業銀行城內分行> 西元1913年台灣實施<產業組合規則>,臺北城內的日人中小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