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前期,明治三十四年(1901 ) 稱為頂社庄,次年將頂社、貓尾崎、赤土崎、土地公坑合為坑仔庄,隸屬於台北廳八里坋堡坑仔區管轄,又至大正九年改坑仔庄為坑子(大字),隸屬於桃園郡蘆竹庄管轄,下設頂社、貓尾崎、赤塗崎、土地公坑四小字。光復之初改為坑子村迄今。 蘆竹<108縣道> 從頂社到山腳這段路上沿線是桃園縣古厝分布算是相當集中的一個區域….. 就建築物的整體性與細部的豐富 […]
蘆竹 頂社地區之傳統民居(上)
乾隆六年(1741),坑仔社之漢人村落已然成形,為當時蘆竹境內唯一村莊, 比南坎的開發更早。其後,此區設置坑仔莊、坑仔外莊、坑仔口等莊,隸屬淡水縣八里坋堡管轄,<坑仔莊> 則包括貓尾崎、土地公坑、頂社、赤土崎等聚落。沿著鄉道108往山腳, 途中不時可見到傳統民居… 從貓尾崎一路下滑至平地, 快接近頂社國小前,右側山邊有一棟傳統民居< 道貫堂> <道貫堂&g […]
新港 (舊南港) 水仙宮
笨港之所以得迅速發展,肇因於當地郊行林立…..其中郊行大者,為經營笨港、泉州間貿易之泉州郊;經營笨港、廈門間貿易之廈門郊、經營笨港、龍溪間貿易之龍江郊,此外尚有糖郊、米郊、籔郊,列肆之盛,不難想像。故<諸羅縣志> 笨港項下謂:「臺屬近海市鎮,此為最大」。 雍正至乾隆中葉,為笨港地區發展最速時期,街肆隨著人口大量增加而不斷擴展,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共計有四里、四十六保、 […]
蘆竹 貓尾崎 曾氏古厝
因在蘆竹繁茂之地立村而得名,『蘆』一名葦亦作葭屬禾木科,生於濕地或水中,為多年生草本,葉細長且尖,莖中空高數尺至丈餘,可編蓋住屋,稱為『蘆竹厝』,大正九年(1920) 改為蘆竹庄. 民國三十五年,將『蘆竹庄』改為『蘆竹鄉』,以迄至今。 <南崁>地名,在荷蘭人佔據及明鄭成功時代,已被廣泛使用,當時南崁所指範圍,大約為自南崁港上岸之後,往北至淡水為界,往東入龜山鄉,往南至八德鄉,因而當 […]
舊街風情(三九) 北港老街
雍正至乾隆中葉,為笨港地區發展最速時期,笨港街肆隨著人口大量增加而不斷擴展,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已增至四里、四十六保、十八莊。余文儀所撰之<重修臺灣府志 > 記載: 『笨港街,距縣三十里。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曰北街,舟車輻輳,百貨駢闐。』 笨港之發達,不僅在墾務之進展,中南部貨物吞吐口之商港功能,更為其主要原因之一。<諸羅縣志> 記載:「笨港:商船輳集,載五穀 […]
北港 朝天宮 建築之美
日治時期明治三十八年四月(1905),嘉義地方發生大地震,北港街災情慘重,<朝天宮> 大殿破損倒壞。區長<蔡然標> 乃謀於地方紳士倡議募捐重建,而得到當時北港支廳長<安武昌夫>之援助,始得付諸實現。 此次重建,勸募捐款,遍及全臺。輪奐更新,宮殿觀瞻更加富麗, 大抵已具有今日之規模。 現有架構則多為該次重建之規劃成果。包括兩側融合日治風格的現代建築…. […]
雲林 北港朝天宮之 歷史沿革
北港<朝天宮>,俗稱為北港媽祖廟。位於雲林縣北港鎮中山路,屬於祠廟類二級古蹟,主要奉祀媽祖。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佛教臨濟宗第三十四代僧<樹璧禪師>,恭請湄洲< 朝天閣> 媽祖神像至笨港奉祀。 康熙三十九年,笨港街民捐建「天妃廟」,雍正年間改名天后宮,嘉慶十七年改名為<朝天宮> 根據<諸羅縣志> 記載:「笨港:商船輳集,載五穀貨物」 […]
名流故居(十八) 清水 國姓黃宅
<p style=” margin:0cm=””>從清水鎮高美路轉進三美路一直往前走,可以看到一座國姓里社區標誌。在這座社區標誌旁邊有一條不起眼的羊腸小道,順著小徑進去,發現一棟中西合壁取名為瀞園的宅第。這就是清水知名的國姓黃宅,也是當年在國姓里一帶,與吳厝及林厝並列,號稱<三塊厝> 中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厝。 未經指引是無法知道從小徑而入, 可以 […]
梅鏡傳芳 — 大甲 頂店 梁宅
大甲鎮位於臺中縣西海岸平原,大安溪將大甲分為溪南、溪北,大甲南邊隔著大甲溪與清水鎮相臨。大甲原為平埔族道卡斯族(Taokas)聚居處,大甲即其音譯名。大甲幾個早期農村聚落中,以北端聚落發展較快,尤其是「頂店」 一帶,是當時農村聚落最具規模的地方,又被稱之為「舊庄」。 頂店在這之前有所謂的三大名宅: 除郭宅外, 尚有梁宅及陳宅….. 也是不預期的, 偶然與陳大厝的相遇 離開郭宅後, 意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