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鬮相傳是由郭、張、鄭、陳、蔡等五姓, 以抽鬮方式分成五份拓墾之地,故以此命名, 約在現今王行路226巷左右。 王行里位置在永康區東北角,北以省道台一線直通新市區 及台南科學園區5公里,西距永康火車站2公里,東沿高鐵橋 下道路直達高鐵台南站,南距永康區市中心3公里, 有省道台20線通往新化區, 中央有王行路連貫本里南北兩端,內外交通便捷。 王行里行政區域原分車行庄及王田庄, 光復初(1945)合併 […]
五鬮相傳是由郭、張、鄭、陳、蔡等五姓, 以抽鬮方式分成五份拓墾之地,故以此命名, 約在現今王行路226巷左右。 王行里位置在永康區東北角,北以省道台一線直通新市區 及台南科學園區5公里,西距永康火車站2公里,東沿高鐵橋 下道路直達高鐵台南站,南距永康區市中心3公里, 有省道台20線通往新化區, 中央有王行路連貫本里南北兩端,內外交通便捷。 王行里行政區域原分車行庄及王田庄, 光復初(1945)合併 […]
蜈蜞潭,是臺南市永康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位於該區中部偏東北。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王行里西北端、烏竹里、 龍埔里不含西北端及南端、埔園里東部邊界地帶北至中段、 龍潭里不含東部南側凸出部分、永明里西半部、 永康里永華路以東地區的北半部。 境內主要聚落為蜈蜞潭、秀角、竹仔林、烏水橋。 大正九年(1920)10月1日,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 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為「蜈蜞潭」大字, […]
永康是鄭氏時期漢人沿新港溪(今之鹽水溪)開拓之據點, 漢人經台江內海溯新港溪,於溪南岸聚居屯墾,因位在郡城 (今台南市)赴北要道而繁榮。 永康在早期稱為「埔羌頭」,來源是十七世紀初期戰國時代的 日本,武士所用鎧甲多為鹿皮,台灣是主要供應地,漢人以米、鹽等 民生品從事商業行為,向平埔族人換取鹿皮輸往日本, 鹿肉做成乾脯輸往中國。 鄭成功登台,先設立承天府和安平鎮, 並把安平鎮南北附近劃為二十四個里, […]
檨腳里位於大樹區中部,是大樹區轄下的行政區。 面積2.6平方公里, 為具有檨仔腳、大莊與大莊山特色的聚落。 本區位於大樹區中部,東臨高屏溪, 北接姑山里,西連興山里,南鄰大樹里。 村境西側有下淡水溪切割大樹丘陵的陡峭岩壁, 東側為下淡水溪的沖積埔地。 檨腳里位居南北狹長的大樹區中心, 又為重要交通路線的會合地, 再加上有廣大的平地可供發展, 因此日治時期大樹莊役場設於此地, 也曾為大樹鄉公所在地。 […]
乾隆就有埤仔尾,埤仔尾為無水寮舊地名。 無水寮為高雄大樹地區一個小聚落,相對於周圍聚落 (如九曲堂等) 為地勢較高地區,舊時取水不易,故名無水寮, 後引進水井、水利設施後,人口漸多, 遂改名並分作「水寮」、「水安」兩庄。 清代時期,無水寮庄因同屏東萬丹地區友好當時清廷政府, 素與周圍村莊(九曲堂庄等)不合,多次引發各庄間的械鬥, 其中使無水寮庄死傷最為慘重的一次戰役 當屬「莊大田事件」。 無水寮做 […]
無水寮,原寫為無水藔,是高雄市大樹區的 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西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水寮里不含東北端及北部 邊界地帶中西段及西北部凸出部分的西南側、水安里、久堂里西南部 及西部邊界地帶中偏北一小段、九曲里西南半葉的西南部凸出部分。 大正九年(1920)10月1日,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 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並雅化為「無水寮」大字, 隸屬於高雄州鳳山郡大樹庄(新制街庄 […]
龍目井之地名由來,鳳山縣誌:「阿猴林內竹仔寮, 為小竹橋、觀音山莊交界,兩井相通,狀似龍目,故名」。 又據地方耆老們說: 「龍目雙井所在地,山脈形態就像龍頭,背後綿延的山巒 就像龍身,兩口清澈的天然井正像龍目。」 龍目井因水發跡形成聚落,稱為龍目井, 這個地名從漢族移民至此就一直沿用至今, 世世代代村民也都全部飲用龍目井的水源,泉水甘美無比, 民間有「若食大樹水,無肥嘛嘛會水(美)」之說。 龍目井 […]
高雄市大樹區有一處聞名國內外的『龍目井』, 根據鳳山縣誌:「阿猴林內竹仔寮,為小竹橋、觀音山莊交界, 兩井相通,狀似龍目,故名」。 又據地方耆老們說: 「龍目雙井所在地,山脈形態就像龍頭,背後綿延的山巒就像龍身, 兩口清澈的天然井正像龍目。」 可知當時由於兩口井的排列位置, 頗似龍的雙目, 故名 龍目井。 大樹的水,早在日治時代就被列入「台灣名泉」, 所以民間有「若食大樹水,無肥嘛會美(水)」之說 […]
清治時期乾隆年間有大批泉州安溪移民入墾拳山, 墾戶首領乃於此築公館,為處理漢人與原住民間交易, 以及繳交佃租的館舍,「公館」地名即由此而來。 最初的位置與今日大不相同, 位於今文山區境內(公館圓環以南),景美溪匯入新店溪處 東岸至蟾蜍山山麓的區域, 該處現在仍有一條道路名曰「公館街」。 日治時期私鐵臺北鐵道株式會社興建萬華至新店的鐵道時, 即在臺北市南緣水道町內,鄰近文山郡公館處設有公館車站, 造 […]
近代臺南早在荷蘭人來到之前就有漢人在此聚集,1624年起,荷軍撤出澎湖轉往台灣。 荷蘭東印度公司乃於不受管轄的大員(今臺南市安平區),建立臺灣本島信史上第一個統治政權,即台江西岸的一鯤鯓沙洲上的「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做為在台的統治中心。 接著又在城堡東方,分別興建了「臺灣街」(於今延平街一帶)和「普羅民遮街」(今民權路)。前者因為歷史久遠,又曾是一條繁盛的商業街,故素有「臺灣第一街」之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