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舊名<吧哩國>, 漢人最早開墾新埔地區的記載是在雍正年間,來自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嘉慶州鎮平縣、潮州饒平等地移民陸續入墾竹塹東北之吧哩國地帶。由於當年對於渡臺開墾並未有積極,加上新埔地區原為平埔族竹塹社居地,因而推測早期漢人並未有大規模入墾,只有零星的移入。 乾隆十二年(1747)竹塹社因水患,在土目<衛阿貴>和<錢子白>率領之下整族遷移,入墾新埔地區。乾隆 […]
陶渭流芳— 新屋 范姜古厝群
清咸豐五年(1855),范姜家族在新屋鄉大興土木,合建了一座宏偉的祠堂,轟動鄉里,鄉民們常相招呼「來去看新厝」,久而久之,「新屋」便成了當地地名,沿用至今成為鄉名。 在中正路菜市場旁110巷內,有五棟傳統民宅並列於巷道右側。其古樸、優美的造型格外引人注目,此即著名的「范姜古厝」。 「范姜」為全台罕見的複姓,目前海內外有姓范姜的人士,皆是起源於此間。乾隆元年(1736) 范姜家族先後由廣東惠洲渡海來 […]
新埔 外翰第 ( 張氏公廳)
位於義民路一段五八號的「外翰第」,屬於新埔張氏公廳,為一座格局宏大的四合院(雙堂屋),因年久未修,現已破損嚴重、雜草叢生。根據文史工作者表示,<外翰第> 約建於光緒十六年(1891),已有一百一十二年歷史,從其建築強調防禦功能的特色來看,張氏在當時應該是財力雄厚的家族。 根據資料推測: 該地舊名三角埔, 外翰第應為秀才<張星奎> 之居所新埔縣志記載: 張星奎,光緒元年秀才, […]
觀音 下大崛 莊家古厝
觀音「大堀」地名的源起,乃係此處地勢陡降彎曲,大堀溪下切作用也特別強盛,河床兩岸落差甚大,造成深邃坑谷,「大堀」因溪得名,農作物以甘藷、茶為主。大正14年「桃園大圳」工程全部竣工,大幅改善桃園地區水利不興的困境,而興築大圳過程也造就了地方上許多政商地主,從而致富發跡。 「莊家古厝」天水堂,位於大堀溪上游端的「下大堀」,由昔日「大堀」聞人<莊李賜>所建,<莊李賜> 曾擔任日治 […]
觀音 白沙屯 黃貢生宅
<觀音鄉> 為桃園縣沿海四鄉鎮之ㄧ,海岸線長約十五公里、面積 88萬平方公里,三十餘村,人口約六萬人,因地理環境與拓植時期種種因素,自然形成三大發展區域—–亦即<-觀音>、<草漯>,以及<新坡>地區。閩、客族群在這三大區域中各自形成不同的文化呈現。 康熙,乾隆之際,陸續有大陸移民墾居,其中以閩籍為主,為漳州,泉州人,俗稱福佬人 […]
中壢 紅樓 劉家古厝 (燃藜第)
中壢著名的劉氏古厝<燃藜第> ,係由劉氏先人家城公於1910年代所興建。其附屬的建築物<紅樓> 建築樣式似英國19世紀中後期發展的殖民地樣式建築(Verandah ColonialStyle),據稱採用進口紅磚營建,應為模仿其造形的擬洋樓建築。 紅樓,原為採礦公司的舊址。建築樣式神似英國人因應殖民地印度的風土氣候所發展,爾後於19世紀中後期普及於東南亞,以及台灣、中國大陸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