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潭山位於新北市新店區屈尺里,新店溪、北勢溪、南勢溪 三溪交匯處,山頂俯瞰花園新城近在咫尺,南眺大桶山,西望熊空山, 其山徑亦是日治時期的隘勇線。 在登山口附近的新烏路二段上, 有一座稱為「民壯亭」的廟宇, 這座廟宇其實隱含著一段血淚的歷史。 在清朝的時候,漢人就來到新店、屈尺一帶拓墾,由於當時 這裡還是泰雅族人的領地,以致雙方產生了許多的紛爭, 光緒年間的1885年,在附近發生七位庄民被原住民殺 […]
直潭山位於新北市新店區屈尺里,新店溪、北勢溪、南勢溪 三溪交匯處,山頂俯瞰花園新城近在咫尺,南眺大桶山,西望熊空山, 其山徑亦是日治時期的隘勇線。 在登山口附近的新烏路二段上, 有一座稱為「民壯亭」的廟宇, 這座廟宇其實隱含著一段血淚的歷史。 在清朝的時候,漢人就來到新店、屈尺一帶拓墾,由於當時 這裡還是泰雅族人的領地,以致雙方產生了許多的紛爭, 光緒年間的1885年,在附近發生七位庄民被原住民殺 […]
穿過基隆路圓環,走進羅斯福路四段119巷,抬頭一望看見 一座小山,山頭上有著軍事基地的雷達站,看起來像是頭頂 綁著啾啾的山丘,就是蟾蜍山。 這裡有個聚落,聚落內的建築隨山勢地形由山腳有機的蔓延至山腰。 被聚落包覆其中的的煥民新村,是國防部列冊的眷村。 第一次來到蟾蜍山,彷彿穿越了時空。 這裡有著平靜閒適的氛圍,難以想像與喧鬧的基隆路圓環只有幾步之遙。 穿過小弄,來到煥民新村,眼前的房舍皆沒有了門窗 […]
水返腳位於淡蘭古道要地,為了遞送公文以及方便商旅往來, 設有水返腳舖尖站,設有舖司一名及舖丁4名管理鋪站,提供 飲食(鋪)及休息(尖)服務。 商旅往來逐漸增加,民居也漸趨綢密。 道光元年(1821)正月,原任台灣海防同知的姚瑩,貶官到 宜蘭擔任噶瑪蘭通判時,將從台南前往宜蘭的旅途見聞寫成〈臺北道里記〉, 曾提到汐止(水返腳),指為小村市。並稱 : 水返腳者,台境北路至此而盡,山海折轉而東,出台灣山 […]
汐止舊名「水返腳」,與舊名錫口的松山, 同為昔日基隆河的重要渡口。 根據陳培桂淡水廳志記載:「水返腳,謂潮水漲至此也。」 大正9年乃取其潮汐至此而反之意,改名為汐止。 汐止之發展始於清初。清乾隆初葉,有廣東人從淡水港溯河, 轉基隆河抵達今日汐止境內,與凱達喀蘭平埔族墾殖,並建「峰仔峙莊」, 以基隆河為主要的經濟動脈,至乾隆三十年遂發展成為峰仔峙街, 即為現在的中正路,迄今汐止人仍習慣以「街仔」來稱 […]
義芳居古厝,位於臺北市大安區青峰里基隆路三段155巷128號, 建於清光緒二年(1876年)。為陳朝來所建的宅第。 位於昔時臺北盆地邊陲,土名下內埔庄,靠蟾蜍山、芳蘭山與中埔山 綿亙的山腳下。所謂下內埔,相當於今日臺北市大安區南方邊陲地區, 包括臥龍、虎嘯、鳳雛、群英、群賢、芳和、青峰、黎元等里。 陳朝來,乳名榮來,諡武善, 祖籍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新康里, 為渡臺始祖陳振師的養子。 陳振師, […]
林安泰古厝,又稱榮泰厝,位於臺北市中山區濱江公園的四合院, 原位於乾隆年間建在今大安區之四維路,1978年因敦化南路拓寬 而面臨拆除,引起古蹟保護運動, 促進《文化資產保存法》立法, 1984年遷建後作民俗文物館之用,今列為歷史建築。 乾隆十九年(1754),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積德鄉雜貨商人林欽明 渡海,家族在艋舺開設名為「榮泰行」的商行,經商富有後,先在 現今的羅斯福路興屋治產, 至乾隆末年,又 […]
清乾隆19年(1754)祖籍福建安溪的林欽明(林堯公)率家人 東渡來臺,其四子林志能(林回公)因善於經商,在艋舺開設「榮泰行」, 在累積財富後,於現今臺北市大安區四維路141號蓋大厝, 大厝的正身完工於乾隆48年至50年(1783-1785), 道光2至3年(1822-1823)其餘左右護龍等也陸續完工。 林回公為紀念家鄉,遂取福建泉州安溪的「安」和榮泰行的「泰」, 將宅第定名為「安泰厝」, 是臺 […]
銅鑼鄉,舊稱「銅鑼灣」,位於苗栗縣中南部, 關刀山山脈西北側,苗栗丘陵東側。北毗苗栗市,西臨通霄、 西湖兩鄉鎮,東鄰公館、大湖兩鄉,南接三義鄉。 銅鑼鄉開拓始於清乾隆初年,粵人藍之貴率族人三十餘戶, 墾荒地、斬荊棘、闢田園,結廬舍於竹仔林(現在的竹森村一帶)。 乾隆十年(1745),彰化豪強王桂麟嫉其有成,乃向官府偽報藍之貴 為匪首,其廬全為匪窩,即率領官兵征剿。因寡不敵眾,所過之處 被焚掠一空, […]
新營過去為洪雅族哆囉嘓社的生活區域, 明鄭時期曾屯營於於現今鹽水區舊營里設鎮屯田,後來向東發展, 約在今日新營東邊的「中營里」一帶,新設屯營, 而以「新營」為名。 清康熙年間屬於諸羅縣大奎壁庄, 乾隆中葉以後改隸屬嘉義縣太子宮保,少部分則隸屬於鐵線橋保。 新營在日治初期仍為小村庄,遠不如西邊的鹽水港(今鹽水區) 及東邊─有平原及山產之利的店仔口(今白河區)繁榮。 但日治時期1908年全線完成的縱貫 […]
新營過去為洪雅族哆囉嘓社的生活區域, 明鄭時期曾屯營於於現今鹽水區舊營里設鎮屯田, 後來向東發展,約在今日新營東邊的「中營里」一帶, 新設屯營,而以「新營」為名。 清康熙年間屬於諸羅縣大奎壁庄,乾隆中葉以後改隸屬 嘉義縣太子宮保,少部分則隸屬於鐵線橋保。 新營在日治初期仍為小村庄,遠不如西邊的鹽水港(今鹽水區) 及東邊─有平原及山產之利的店仔口(今白河區)繁榮。 但日治時期1908年全線完成的縱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