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朴子舊稱「樸仔樹腳」,後稱「樸仔腳」,得名自朴子配天宮,前身為「朴子鎮」,位於臺灣嘉義縣西部,海線地區的中心城鎮,是一個因媽祖而興起的聚落,由於地理位置關係而與北港鎮往來密切。 清乾隆12年 ( 1747 )《重修台灣府志》記載為「猴樹港街」,清乾隆29年《續修台灣府志》則記載:「朴仔腳街,舊為猴樹港街,今更名。」清朝年間,樸仔腳地區僅有數間農舍及數株樸仔樹。樸仔樹蒼翠成蔭,樹下逐漸成為旅途者或居 […]
朴子舊稱「樸仔樹腳」,後稱「樸仔腳」,得名自朴子配天宮,前身為「朴子鎮」,位於臺灣嘉義縣西部,海線地區的中心城鎮,是一個因媽祖而興起的聚落,由於地理位置關係而與北港鎮往來密切。 清乾隆12年 ( 1747 )《重修台灣府志》記載為「猴樹港街」,清乾隆29年《續修台灣府志》則記載:「朴仔腳街,舊為猴樹港街,今更名。」清朝年間,樸仔腳地區僅有數間農舍及數株樸仔樹。樸仔樹蒼翠成蔭,樹下逐漸成為旅途者或居 […]
朴子舊稱「樸仔樹腳」,後稱「樸仔腳」,得名自朴子配天宮,前身為「朴子鎮」,位於臺灣嘉義縣西部,海線地區的中心城鎮,是一個因媽祖而興起的聚落,由於地理位置關係而與北港鎮往來密切。 清乾隆12年 ( 1747 )《重修台灣府志》記載為「猴樹港街」,清乾隆29年《續修台灣府志》則記載:「朴仔腳街,舊為猴樹港街,今更名。」清朝年間,樸仔腳地區僅有數間農舍及數株樸仔樹。樸仔樹蒼翠成蔭,樹下逐漸成為旅途者或居 […]
朴子舊稱「樸仔樹腳」,後稱「樸仔腳」,得名自朴子配天宮, 前身為「朴子鎮」,位於臺灣嘉義縣西部,海線地區的中心城鎮, 是一個因媽祖而興起的聚落, 由於地理位置關係而與北港鎮往來密切。 清乾隆12年 ( 1747 )《重修台灣府志》記載為「猴樹港街」, 清乾隆29年《續修台灣府志》則記載: 「朴仔腳街,舊為猴樹港街,今更名。」 清朝年間,樸仔腳地區僅有數間農舍及數株樸仔樹。 樸仔樹蒼翠成蔭,樹下逐漸 […]
東石郡為日治時期的行政區劃,設立於1920年,隸屬台南州。 東石郡管轄朴子街、六腳庄、東石庄、布袋庄、鹿草庄、太保庄、義竹庄。 東石郡役所設於朴子街,其建物現為嘉義縣警察局朴子分局使用。 轄域即今嘉義縣朴子市、太保市、布袋鎮、六腳鄉、東石鄉、 鹿草鄉、義竹鄉等地。 大正九年1920年分屬嘉義廳東石港支廳、樸仔腳支廳, 合併之後,臺灣總督府決定郡役所位於朴子之後,考量「民心融和」, 故另取東石作為郡 […]
舊鹽行聚落是臺江內海沿岸的港口,位於洲仔尾北邊。 鹽行的形成與洲仔尾鹽場有密切關係,由於有許多鹽商在此設行 批發零售鹽巴,所以聚落命名為「鹽行」。 但是隨著洲南場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毀於水災, 導致居民四散,自此開始逐漸沒落。 後來在清嘉慶十年(1805)又受到蔡牽率眾侵擾影響, 道光元年(1821)、道光三年(1823)又受到洪水破壞。 在接二連三受到重創後,舊鹽行聚落在清末已逐漸荒廢。 […]
舊鹽行聚落是臺江內海沿岸的港口,位於洲仔尾北邊, 明鄭時期屬於天興縣(州)武定里,清初為臺灣府臺灣縣武定里, 清末則屬臺南府安平縣內武定里。 鹽行的形成與洲仔尾鹽場有密切關係, 由於有許多鹽商在此設行批發零售鹽巴, 所以聚落命名為「鹽行」。 但是隨著洲南場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毀於水災,導致居民四散, 自此開始逐漸沒落。後來在清嘉慶十年(1805)又受到蔡牽率眾侵擾影響, 道光元年(1821) […]
鹽行天后宮的前身「洲仔尾天后宮」, 其創立年代一說是在康熙卅五年(1696), 而《臺南州祠廟名鑑》則寫說是乾隆十四年(1749)。 至於方志的記載, 則可追溯到嘉慶十二年(1807)的《續修臺灣縣志》。 而該廟原本所在的洲仔尾地區,過去曾經位在臺江內海旁,闢有鹽場。 洲仔尾因而繁榮,並使得週邊出現鹽行、渡船頭等聚落。 天后宮即在此背景下,創立於洲仔尾。 此外天后宮的媽祖神像據說是隨鄭經來臺的媽祖 […]
大林鎮舊名為「大莆林」、「大埔林」,此地名之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係指本地在開墾初期乃為廣大的森林地帶,故有此稱;另一種說法為往昔此地有來自潮州府大埔之林地的移民,而有此稱。後來才改為大林。 於清康熙年間由薛大有率眾來此墾拓居住,居民祖先多從福建漳泉二地及廣東潮州渡海遠來,陸續發展成聚落,清廷設衙門於此,商店舖愈來多,並有傳教士至此建立多座天主教堂,相當的繁榮,成為大莆林的穀倉。 後來蔡貓東率領 […]
大林鎮舊名為「大莆林」、「大埔林」, 此地名之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係指本地在開墾初期乃為廣大的森林地帶,故有此稱; 另一種說法為往昔此地有來自潮州府大埔之林地的移民, 而有此稱。後來才改為大林。 於清康熙年間由薛大有率眾來此墾拓居住, 居民祖先多從福建漳泉二地及廣東潮州渡海遠來, 陸續發展成聚落,清廷設衙門於此,商店舖愈來多,並有傳教士 至此建立多座天主教堂,相當的繁榮,成為大莆林的穀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