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巖建於泰山區崎子腳山腰上, 俗稱崎子腳老祖廟、頂廟。 泰山巖是由李序彥、李序原於乾隆十九年(1754)奉迎 泉州安溪之顯應祖師來台而創立,當時名為「福山巖」, 後因毀於祝融而捐資建廟,改名「泰山巖」。 頂泰山巖,又稱「頂廟」,因為位於「崎仔頭」台地的山腳下, 所以又稱「崎仔腳廟」,至今已擁有250幾年的歷史。 光緒元年(1875),因信眾漸多, 於是在泰山的溝仔墘另建一座泰山巖, 分祀顯應祖師 […]
台南 府都建設 ZONE1
「府都建設」堪稱台南最難買的建商,建案量少質精, 以細膩施工質感著名,透過巧妙的規劃,甚至打造 一層一戶獨立動線, 重視房子整體結構,明管設計、集中電路系統、 防水規劃除了讓室內坪效達到最高化,方便日後維修處理, 也希望提高建築的穩固與永續性, 建築風格有著濃濃「極簡外觀」, 從最簡單、純粹的美感中, 誘發台南雋永的深沉味道。 Q-LAB 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為一國際型建築師事務所, 專業團隊由超過 […]
台南 四聯境 集福宮
兌悅門,是清代臺灣府城的設置14座城門之一, 位於今臺南市中西區,當前屬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也是現存四座城門中唯一還具有通行功能者。 清道光十二年(1832)張丙之役後,為了安定民心之故, 政府大幅在臺灣各城添加半月城,臺灣府城之西方外城亦因此 而建造,範圍從靖波門(小西門)延伸到鎮北門(小北門), 將鎮海門(大西門)包覆住。 兌悅門是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時增建,於隔年完工。 因建造基座使 […]
觀音山 牛港稜步道港稜步道
牛港稜步道入口位於觀音山遊客中心右側, 巨型石雕「龍的傳人」是最為醒目的地標。 步道全長 753 公尺, 石板路與鋼構棧橋式的步道穿插其間,堅實平整。 沿途可見以草本、藤類植物為主的自然生態, 也有相思樹、紅楠等大樹綠蔭遮天, 金色的陽光從林間灑落, 緩步走來,令人感到輕鬆自在。 由入口處往「出火號」約 500 公尺,呈陡坡狀攀升。 抵稜線後為緩坡的鞍部,往東的瞭望平台有開闊的視野, 此地正是乙未 […]
猴硐 小粗坑古道 雨中行
小粗坑曾為金礦開採礦區,日治時期始,因採礦而 繁華一世紀之久,後來金脈枯竭,聚落人去樓空, 遺留下民宅石頭屋的斷垣殘壁,以及小學遺址座落於山林之中, 佈滿青苔樹藤的石牆, 透露著幾許古樸之美,與繁華落盡的滄桑, 發人思古之幽情。 古道綠樹成蔭,小粗坑溪水流淙淙,沁涼無比, 大小石塊錯落,自然優美,行到越嶺高點可眺望基隆嶼、 深澳岬角、基隆山、九份山城, 壯闊美景呈現眼前,讓人豁然開朗。 九份一帶因 […]
八里 十三行文化公園
提到八里,大家很容易聯想到考古遺址、挖掘古器等, 該地是一個可以近距離體驗十三行遺址的場域, 十三行文化公園位於八里十三行博物館周邊, 是結合史蹟與地形的兒童共融式遊戲場, 公園擁有占地寬廣的大草皮及山丘,設施簡單而完備, 設有停車場、球場、涼亭、觀景台等, 站在山丘上的視野更加遼闊。 2016年7月,公園引進11座可愛又療癒的米飛兔公仔及周邊裝置, 包括用米飛兔輪廓設計而成的廊道空間、許願樹區. […]
八里 挖子尾 淡水河出海口沙洲
潮起潮落,淡水河日復一日的漲退潮作用,帶來海洋與 河川豐富的有機質,也營造出特殊的生態環境。 挖子尾自然保留區位在淡水河口的左岸,因為入海口地形彎曲, 所以稱為「挖子」,又由於是淡水河道最後一個彎曲處,於是便將 此處稱為「挖子尾」。 當地類似潟湖地形,提供了水筆仔最佳的生長環境, 而形成生物豐富多樣的河口紅樹林生態系, 與竹圍、關渡並稱淡水河系三大紅樹林區。 除了紅樹林外,蘆葦也是在地的代表性植物 […]
八里 挖子尾 自然生態保留區
挖子尾自然生態保留區是一個廣達30公頃的生態保護區, 因為入海口地形彎曲,所以稱為「挖子」。 主要保育對象是水筆仔和伴之而生的動植物。 在園區裡最美的畫面就是整片綠油油的水筆仔, 以及停留在沙灘上的藍色小船。 除了水筆仔外,還能觀賞到珍貴的濕地生態, 包括有紅樹林以及馬鞍藤,蘆葦等多種類的河口植物, 每日漲退潮時可以看到各種生物,如彈塗魚、招潮蟹等; 這裡也是北部秋冬賞鳥的重要據點, 眾多種類的候 […]
記憶廢墟 (452)
我詛咒廢墟,我又寄情廢墟。廢墟吞沒了我的企盼,我的記憶。片片瓦礫散落在荒草之間,斷殘的石柱在夕陽下站立。書中的記載,童年的幻想,全在廢墟中殞滅。 廢墟是毀滅,是葬送,是訣別,是選擇。時間的力量,理應在大地上留下痕跡;歲月的巨輪,理應在車道間輾碎凹凸。 沒有廢墟就無所謂昨天,沒有昨天就無所謂今天和明天。廢墟是課本,讓我們把一門地理讀成歷史; 廢墟是過程,人生就是從舊的廢墟出發,走向新的廢墟。營造之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