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葉,漢人入墾屏北平原。其中以漳州陳姓人家為主的墾民, 入墾阿里港附近地勢較高的地方,形成「崎仔頭」聚落,並帶來了 開漳聖王的信仰,且在道光十五年(1835)建成王公廟。 聚落西邊靠近高屏溪溪埔地的村落「潮州厝」, 應由來自廣東省潮州府的先民們開闢而成。 因該村落鄰近河道,水患甚頻,居民陸續遷往東邊靠近崎仔頭之處, 故有舊潮州厝、新潮州厝村落的分別。 而當地居民對於「潮厝」由來的傳說也反映出了 […]
里港 潮厝 陳家古厝
清中葉,漢人入墾屏北平原。其中以漳州陳姓人家為主的墾民, 入墾阿里港附近地勢較高的地方,形成「崎仔頭」聚落,並帶來了 開漳聖王的信仰,且在道光十五年(1835)建成王公廟。 該聚落西邊靠近高屏溪溪埔地的村落「潮州厝」, 應由來自廣東省潮州府的先民們開闢而成。 因該村落鄰近河道,水患甚頻,居民陸續遷往東邊靠近崎仔頭之處, 故有舊潮州厝、新潮州厝村落的分別。 而當地居民對於「潮厝」由來的傳說也反映出了 […]
旗山 新光里 張家古厝
磱碡坑庄約於清乾隆年間形成, 地屬臺灣縣〈安平縣〉羅漢外門〈莊〉。 日治時期明治三十七年以磱碡坑庄為大地號名, 將今日本里、南勝里、中寮里內各街庄合併為磱碡坑庄; 而本里保甲編制為磱碡坑庄第一保及第二保, 行政上隸屬於蕃薯藔辨務署〈廳、支廳〉溪洲區; 復於大正九年十月一日,行政制度改為高雄州旗山郡旗山街, 屬於大字磱碡坑,保甲編制為磱碡坑第一保及第二保, 昭和元年八月一日保甲改編為旗山街第十六保。 […]
旗山 新光里 陳家古厝(塔尾堂)
新光里於日治初期為「磱碡坑莊」範圍。 清乾隆年間以後,漢人逐漸入墾,形成磱碡坑庄。 舊名「磱碡坑」,約前清朝同治年間或更早, 先民由福建漳州平和縣塔尾堂庄,遷移到此地, 當初本地長滿一種植物叫磱碡,又喜生長山溝旁,處處可見, 先民為便於識別地理環境,於是稱之磱碡坑。 該莊昔日東隔楠梓仙溪與瀰力肚莊、三張廍莊相望,南與溪埔莊 為鄰,西邊為深水莊、千秋藔莊、水蛙潭莊、田藔莊、 南安老莊,北邊為溪州莊。 […]
仁德 中洲 陳家古厝
中洲是臺南市仁德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位於該區東南端。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為 中洲里南半部。 台灣日治初期,中洲地區為一(舊制)街庄,稱為「中洲庄」。 昔日該庄西北與二橋庄為鄰,北與港墘庄、刣豬厝庄為鄰,東與 大潭庄為鄰,南邊及西南邊隔二層行溪(今二仁溪)與營後庄、 大湖庄、海埔庄為界。 大正九年(1920),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 該庄改制為「中洲」大字,隸屬於臺南州新豐郡仁德庄。 中 […]
仁德 牛稠子 林家古厝
牛稠子原為牛稠仔,是臺南市仁德區的一個傳統地域, 位於該區中部西側。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仁愛里 北大半部、仁和里、成功里東北半葉不含其東部邊界地帶 及東南部及西南端。 本地區境內主要聚落為牛稠仔、南勢園。 日治初期為一街庄,稱為「牛稠仔庄」(舊制街庄)。 該庄昔日北與竹篙厝庄為鄰,東及東南與田厝庄為鄰, 南邊為十三甲庄,西邊為鞍仔庄、桶盤淺庄。 大正九年(1920)10月1日,全台地方 […]
三重 田心仔 游家古厝(吉慶居)
三重區二重國中對面游厝吉慶居為北部少數存留的古厝, 也是田心仔內最有名的傳統古厝。 過去聚落建於田地中心故名田心,三民街175號舊地名即為田心, 田心為聚落於田地中心而名,因在田心仔之西,開發較早,且住宅 亦築於田中央地域。 過去農作物以水稻、蔬菜為主, 不同於華麗的六張莊厝、蔡厝、後竹圍林氏古厝、溪尾四間樓 葉厝等以種植廣袤秀英花田起家,因買賣秀英花致富而興建美麗 秀面大厝, 三重區內不靠近淡水 […]
泰山 頂崎腳 李家古厝(慶善居)
泰山巖建於泰山區崎子腳山腰上, 俗稱崎子腳老祖廟、頂廟。 泰山巖是由李序彥、李序原於乾隆十九年(1754)奉迎 泉州安溪之顯應祖師來台而創立,當時名為「福山巖」, 後因毀於祝融而捐資建廟,改名「泰山巖」。 頂泰山巖,又稱「頂廟」,因為位於「崎仔頭」台地的山腳下, 所以又稱「崎仔腳廟」,至今已擁有250幾年的歷史。 光緒元年(1875),因信眾漸多, 於是在泰山的溝仔墘另建一座泰山巖, 分祀顯應祖師 […]
台南 府都建設 ZONE1
「府都建設」堪稱台南最難買的建商,建案量少質精, 以細膩施工質感著名,透過巧妙的規劃,甚至打造 一層一戶獨立動線, 重視房子整體結構,明管設計、集中電路系統、 防水規劃除了讓室內坪效達到最高化,方便日後維修處理, 也希望提高建築的穩固與永續性, 建築風格有著濃濃「極簡外觀」, 從最簡單、純粹的美感中, 誘發台南雋永的深沉味道。 Q-LAB 曾永信建築師事務所為一國際型建築師事務所, 專業團隊由超過 […]
台南 四聯境 集福宮
兌悅門,是清代臺灣府城的設置14座城門之一, 位於今臺南市中西區,當前屬為中華民國國定古蹟。 也是現存四座城門中唯一還具有通行功能者。 清道光十二年(1832)張丙之役後,為了安定民心之故, 政府大幅在臺灣各城添加半月城,臺灣府城之西方外城亦因此 而建造,範圍從靖波門(小西門)延伸到鎮北門(小北門), 將鎮海門(大西門)包覆住。 兌悅門是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時增建,於隔年完工。 因建造基座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