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區早期為隸屬平埔族群的西拉雅系目加溜灣社 的生活區域,因有曾文溪的流經,故自古農業發達, 且為通往東側大武壠社的交通孔道, 在清領時期已逐漸成為地方經濟中心。 日治時期配合鐵公路的興建和善化糖廠的開設, 交通日趨方便並呈現商業繁榮景象。 溪美社區早期為平埔族目加溜灣社漁牧聚集之部落, 雖經多次水患,因位於官道出入口,庄民亦能多次聚集, 商業日盛,並形成灣裡溪墘街、新社、曾文等人口密集 商賈彙集 […]
善化 小新營地區傳統民居
小新營是臺南市善化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位於該區南部偏東地帶。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小新里不含北部東側凸出部分 及西部中央凸出部分、蓮潭里東北部。 日治初期,小新營地區為一街庄,稱為「小新營庄」。 該庄昔日北邊西大半部與北仔店庄為鄰, 北邊東側一小段及東邊與茄拔庄為鄰, 南邊為大營庄,西邊為座駕庄。 大正九年(1920)10月1日,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 五州二廳,該庄改制 […]
白河 三間厝 沈家古厝
三間厝是位在臺南市白河區昇安里的大莊, 地方莊廟是主祀玄天上帝的全安宮,地方上以該廟為準 區分該莊兩個角頭。 居民以黃姓與沈姓為大姓,另有吳、蘇、張、鄭、郭等姓。 黃姓家族最先來此,主要住在全安宮西邊的「下頭」, 沈姓次之,主要住在東邊的「頂頭」。 三間厝有別稱「竹篙庄」, 其由來可能是因為三間厝聚落為帶狀聚落, 有如竹篙一般。 「三間厝」地名的由來,根據《白河鎮志》的說法, 是因為過去有個名叫沈 […]
新化 崙子頂地區傳統民居
新化舊名大目降,早年原為平埔族群西拉雅族聚落, 「大目降」為西拉雅語Tavocan音譯,意為「山林之地」。 清代康熙年間在《臺灣縣志》即有「大目降庄」之名, 嘉慶年間亦出現「大目降街」名稱,此間各種碑記, 亦有刻「大穆降」者,新化蔡家也深根於此。 「新化」名稱則係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臺南州新化郡成立時, 以大目降為郡役所所在地,故用「新化」為名,在此設立「新化街」。 1920年,日本將臺灣 […]
原 新化尋常小學校 御真影奉安殿
御真影奉安殿算是台南非常特別的一個景點, 就位在新化國小內的角落,從這裡可以看見日治時期 殖民教育的縮影。 御真影的意思就是日本天皇皇后的肖像, 奉安殿則是供奉處的意思, 目的在於讓當時的學生每天在朝會時都可以看見 天皇與皇后的肖像, 校長會將奉安殿中的教育勅語取出奉讀, 將天皇制度與國體觀念不斷灌輸於 當時殖民地人民的身上。 御真影奉安殿在日治時期曾廣設於各級學校之中, 目前全台灣已剩三座,新化 […]
新市 頂港墘 許家古厝(高陽堂)
新市區早期是平埔族西拉雅族新港社的居住地。 明鄭時期成為近山地區 (即現在之玉井、石子崎、山上、商庄、 百瓜寮、石仔井、新庄等地)往來台南必經之地,搬運產物 往台南府販賣,均經此地,常在樹下休息,因無處買食, 鼓勵附近新港住民 (新和、社內方面) 到此地零售食物以便商客, 而後漸漸聚集成一條小街市, 因此稱此地為「新市 」。 新市區的社內村是西拉雅族新港社(SincKan)的所在地, 新港社譯義為 […]
新市 大社(西興) 李家古厝
新市區早期是一個重要的平埔族西拉雅族新港社的居住地。 明鄭時期成為近山地區 (即現在之玉井、石子崎、山上、商庄、 百瓜寮、石仔井、新庄等地)往來台南必經之地, 搬運產物往台南府販賣,均經此地,常在樹下休息, 因無處買食,鼓勵附近新港住民(新和、社內村方面) 到此地零售 食物以便商客,而後漸漸聚集成一條小街市, 因此稱此地為「新市 」。 據正史記載,本地於荷蘭時期稱「新港社」, 漢人入墾後改為「新港 […]
新市 社內 修善社(天一堂)
昔日的新港社,就是現在新市區社內里, 橋頭祖亭更是昔日平埔族人群聚所在地, 位在台江內海東岸, 即四大社之一的新港社所在, 最特別是荷蘭人在此建第一座教會,教導平埔族人使用契約, 被發現的新港文書是以羅馬拼音平埔族語所成的番仔契, 文史工作者稱之為新港文書。 之後,漢人來台, 新港社的平埔族往新化、左鎮、內門一帶避居, 在內門的墓碑上還發現有新港字樣。 社內里東北、北邊分別與三舍里、豐華里相鄰,西 […]
新市 社內 橋頭地區傳統民居
西拉雅族活動地理位置而言,其中新市區的社內村 是西拉雅族新港社(SincKan)的所在地, 新港社譯義為新開拓的平埔社,曾受荷藺人教化, 並在社內建有學校功能的教堂,新港社同時也是最早和 漢人接觸的平埔族,漢化程度相當深, 新港社人和荷人、漢人雙方約契的對照文件後來整理編輯成 著名的「新港文書」,是歷來研究西拉雅系平埔族語言和 文化的重要文獻。 昔日的新港社,就是現在新市區社內里, 位在新港社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