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公墓」百年以前,這片墓地的範圍更廣大,俗稱「鬼仔山」, 也有轉寫為「桂子山」、「魁斗山」等詞,還有統稱「大南門郊外墓地」、 「南郊」,日治時期的「桶盤淺及鹽埕墓地」、 戰後的「台南市第一公墓」等稱呼。 南郊墓地屬於台南台地南方櫻丘沙丘群的一部分地形, 丘巒疊翠、視野廣闊,有竹溪河谷蜿蜒流經。 即使是今日,依然能清楚體會李仙得所說的土塚、坡面 與峽丘是什麼樣子。 傳統習俗中,興建墳墓得審慎擇址 […]
台南 連得政 連城璧墓
過去南山公墓的面積遠大於今日,在台南府城的城牆外即是墓葬區, 百年間隨著都市不斷擴張,縮減至目前樣貌。 早在17世紀中期,鄭軍的諮議參軍陳永華就在「鬼仔埔」興建 「先師聖廟」,也就是台南孔廟。 「鬼仔埔」這個古地名,隱約透露了今日府前路一帶最早可能也是 南郊墓地的一部分,之後才轉變為城內市街。 隨著都市發展與市民人口成長,府城市街也往南擴張。 18世紀,府城的城牆就已蓋到離孔廟更南邊的位置; 而1 […]
台南 基督教墓園 巡禮
南山公墓被稱為台灣最早的墓葬群,最早可追溯至南明(1624) 的曾振暘墓,更是許多歷史名人的安眠之地,例如清代進士施瓊芳、 白色恐怖受難者施水環以及傳教士巴克禮等人, 墓園內也保存了難得的裝飾藝術及花磚。 南山公墓對台南人十分重要,過去幾乎十個台南人就有九個半葬於此地, 甚至許多往中北部發展的家族,例如:台北大稻埕許姓家族及開發彰化平原 的吳郡山家族祖先也在此安眠。 過去南山公墓的面積遠大於今日, […]
台南 灣裡地區傳統民居
灣裡地名的由來,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說認為是過去灣裡到喜樹之間的沙洲呈東南往西北彎曲 的形狀,所以附近區域被稱為「喜樹仔灣」,而後從此名稱 衍生出「灣裡」的地名。 亦有文獻說清初因灣裡位於二層行溪兩個主要出口所形成的 凹形海灣之內而得名,例如灣裡萬年殿醮志採此說。 另有一說認為,該地過去爲臺灣平埔族之ㄧ西拉雅族「加禮灣」 (Kalioan)社所在,後來從此名稱演化出「灣裡」這個地名。 灣裡的發音應 […]
喜樹 誥授奉政大夫 陳北學夫婦墓
最早出現喜樹地名,是《鳳山縣志》,在《鳳山縣志》中記載, 「喜樹仔渡:屬永寧里,小船濟人。」、「喜樹仔橋:屬永寧里, 架木為之,由陸路往七鯤身經此。」 喜樹聚落在清領時期的記載為喜樹仔保三甲, 1905年前已出現喜樹庄的名稱, 這個時期的喜樹產業以鹽業、養殖為主, 養殖業本來就是喜樹聚落的傳統產業, 而鹽業則是傳統產業走向工業化的過渡期。 與喜樹緊鄰的灣裡是典型的移民社會, 先民多自福建渡海而來, […]
台南 喜樹地區傳統民居 (04)
喜樹是臺南市南區的一個濱海聚落,相當於喜北、喜南、喜東三里。昔日臺江內海的七個鯤鯓,其中的六鯤鯓被認為就是現在的喜樹一帶,而學者石萬壽則認為是五鯤鯓。 在荷蘭東印度公司到來之前的史前時代,喜樹一帶為濱外沙洲。相傳在荷治時期,有來自大明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的蔡、陳、杜、葉到鯤鯓一帶捕魚,見漁獲豐碩,遂定居在各個濱外沙洲。 關於「喜樹仔」名稱的由來,有一說地名來自平埔族群,原本叫「死樹仔園」。另有一說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