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街風情(四) 大稻埕迪化街 (南)
<大稻埕>地區的發展,與漳泉械鬥有很大的關係,1853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拼>,位於下郊同安人的八甲街被焚毀,退至大稻埕,1856及1859年在新莊發生漳泉械鬥,漳州人亦退至大稻埕,直接促使當地之發展,,,,, 1858年清廷被迫簽定天津條約,開放淡水等通商口岸,提供大稻埕絕佳的發展契機,由於艋舺地區河道淤積,加上當地人較為排外,因而多數洋商遂選擇在此發展,再加上台北盆地的經 […]
<大稻埕>地區的發展,與漳泉械鬥有很大的關係,1853年艋舺發生<頂下郊拼>,位於下郊同安人的八甲街被焚毀,退至大稻埕,1856及1859年在新莊發生漳泉械鬥,漳州人亦退至大稻埕,直接促使當地之發展,,,,, 1858年清廷被迫簽定天津條約,開放淡水等通商口岸,提供大稻埕絕佳的發展契機,由於艋舺地區河道淤積,加上當地人較為排外,因而多數洋商遂選擇在此發展,再加上台北盆地的經 […]
位於萬華老松國小南側之<剝皮寮老街>,最近已整修完成,重新活化,,這條老街,同時橫跨了清代,日據及光復後三個時代的洗禮,造就了多元共生的文化特質,也形成特殊的街區景觀,,,, <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老松國小南側,被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所包圍的街廓裡,從歷史翻騰中一路走來,是臺北市內碩果僅存的清代街道,,,, 清代中期,此處稱為<福地菁街>街尾即是清代艋舺營的 […]
清乾隆年間,渡海來臺開墾的移民,乘傳沿淡水河上溯,至上游大漢溪畔的三峽地區開墾,漸漸形成街市,,,<三角湧街>,晚清時期,以樟腦,製茶及染布為主要產業,為三峽地區最繁榮的街道, <三角湧>真正的開發,始於乾隆二十年(1755) 泉州安溪人董日旭,市街於此時略具規模,,,,早期的市街護或聚落,多位於海岸或河口,三峽早年也有通航之便,可通行中小形船隻,因設有碼頭及渡口,遂成為附 […]
新化於古代稱為<大穆降>為西拉雅平埔族<大目降社>所在地,日治時,於大正九年(一九二O) 改為新化,屬於臺南州新化郡轄下,當時郡役所所在地,保存了完整之巴洛克風格建築街道—<新化老街> 老街具巴洛克風格最早於大正十年開始,最早僅西側一兩戶,昭和十二年左右,由日本政府當局補助,陸續完成東側街屋之山牆裝飾,始成今日中正路綿延近兩百公尺之街景,,,, 本土 […]
旗山舊稱<蕃薯寮>,大正九年市區改正隸屬高雄州旗山郡旗山街,下轄美濃街,六龜,杉林,甲仙,內門等庄,西依鼓山,東臨旗山溪,自古即是交通要道,因為製糖業的興盛,造就風華的<旗山老街>,,,,,, 旗山老街以糖廠小火車的<旗山車站>為起點,車站採維多利亞及哥德式混合式樣, 而臨近車站前之老式街屋,集中於復新路主要為具有圓拱型<亭仔腳>騎樓之商行,有些已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