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街風情(七二) 冬瓜山老街
根據文獻指出,新竹客家先賢 <林國寶>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積極開發冬瓜山老街,隨後諸多先民相繼前來經營開墾。自噶瑪蘭時代,由於發達的水運自冬山河沿利澤簡港經珍珠里簡,至冬瓜山街上,冬瓜山老街便扮演著冬山鄉樞紐的角色,凡稻穀運輸、民生物資補給,皆以老街為集散地。 冬山河初期水運為主,歷經日本與國民政府經營統治後,陸續開通鐵路、公路,加速羅東市區的發展,進而使冬瓜山老街失去原有優勢、 […]
根據文獻指出,新竹客家先賢 <林國寶>於清嘉慶十五年(1810)積極開發冬瓜山老街,隨後諸多先民相繼前來經營開墾。自噶瑪蘭時代,由於發達的水運自冬山河沿利澤簡港經珍珠里簡,至冬瓜山街上,冬瓜山老街便扮演著冬山鄉樞紐的角色,凡稻穀運輸、民生物資補給,皆以老街為集散地。 冬山河初期水運為主,歷經日本與國民政府經營統治後,陸續開通鐵路、公路,加速羅東市區的發展,進而使冬瓜山老街失去原有優勢、 […]
<田中老街> 主要集中在員集路以及中州路一帶,基本上是從火車站前一帶開始發展,街屋型態多是大正時期的紅磚街屋,少數幾棟大正後期擁有較華麗立面的巴洛克式街屋,另外也有昭和風格的街屋。 除了建築之外,田中至今仍有許多老行業存在,像是榨油業等,見證田中發展的歷程。 日治初期(1900) 歷經兩次火災多次,沙仔崙街多數毀壞,居民流離失所, 日子惶惶不安…. 明治三十七年(1904) […]
乾隆年間, 當時東螺社平埔族人阿力重長、阿束梯茅、阿這那三兄弟在溪湖一帶開墾招佃,其祖父因為本地『有溪有湖』而取了現在這個地名。所謂的『溪』在乾隆年間稱為『大突溪』,是當時濁水溪的主要河道(現名舊濁水溪),『湖』指的是『崙仔厝湖』和『沙仔湖』兩個湖, 分別位於溪湖糖廠鐵道兩旁,現在已不復見矣。 清雍正年間,溪湖隸屬於彰化二林上保。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八月,設保良局。明治三十年(1897)八月 […]
二水鄉昔稱「二八水」,最早地名的由來,據傳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施世榜引濁水溪歧流以灌溉八堡(今稱八堡一圳);康熙60年繼有黃仕卿者開鑿十五庄圳(今稱八堡二圳),從此兩圳貫流二水鄉腹地,狀如八字形,後人感其恩澤,故稱此地為『二八水』…… 一直沿用至日治時期方改稱『二水庄』。待至民國34年台灣光復之後,設鄉並定名為『二水鄉』。 連雅堂先生編著「台灣通史」記載:明天啟元年 […]
「二林」地名的真正由來,是自番語譯者,此地往昔為巴布薩平埔族(Babuza) (貓霧拺) 二林社(Gielim)所在地。康熙末年間,已有漢人入墾。康熙六十年設堡,名為二林堡。雍正年間劃出一深耕堡。乾隆年間,復自深耕堡分出二林下堡,改原來二林堡為上堡….. 光緒十三年(1887),屬台灣府彰化縣二林上堡、二林下堡、深耕堡。 明治三十年(1897),屬台中縣二林辦務署二林下堡、深耕堡,部分 […]
<span style=”>「竹塘」一名在道光年間,彰化縣令周璽所著的「彰化縣誌」中,即已有提到「蘆竹塘」地名。本區乃鄰近濁水溪河床,原先多為低窪水塘之地,位於彰化縣之西南方,隔濁水溪與雲林縣為鄰。地當濁水溪扇狀平原中心地帶,係東螺溪、西螺溪、新舊虎尾溪沖積而成…. 本區在開墾之前多低漥水塘地,佈滿天然植物,俗名「蘆竹仔」或「蘆狄」遍地衍生,是故先民由地形景觀取為「蘆 […]
「淡蘭古道」的形成,與漢人在北台的發展開墾息息相關。北台的開發可追溯自西班牙人進入淡水,其向內陸的發展走向,奠定了日後的發展路線:一是溯著淡水河而上,二是由基隆為據點往內地推進。之後荷蘭人、明鄭時期等在北台的發展,雖已有許多漢人進入,但都僅在淡水河下游平原一帶。 直到清康熙二十二年(1684)清政府治臺之後,才真正出現了往內地開發的跡象。 雍乾年間以降,北台開墾進入急遽發展的年代,延展出許多重要的 […]
現在的基隆市立文化中心所在的位置,過去原本是一座小山丘,清代在此設有塘汛,駐有哨兵,可瞭望港外,是巡邏船或監視船的集結碼頭,故稱「哨船頭」。 哨船頭往東,即今義二路一帶,在日治時期是日本人的商店街,街道整齊亮麗,許多大批發商聚集;素有「基隆銀座」之稱…. 昔日「哨船頭」涵蓋現在義一、二路,至信七路,中正路至海軍碼頭一帶,概稱為「哨船頭街」。 原來田寮港河出口處河水漫流,一片塗灘,大基隆 […]
「岡山街」,大致指日治時期行政區岡山街所轄的「岡山」大字名的範圍,也就是分布在舊省道和阿公店溪間,現在的岡山里、維仁里、平安里和壽天里的一部分。欲瞭解「岡山街」的形成,我們可以透過岡山地名的演變來探索岡山聚落發展的概況。 「岡山老街」是由維仁路、開元街、平和路三條不同時期的特色街道所組成,代表了岡山地區三百年來最繁榮的時期。 清代時期,凡路的兩側已有商店規模者稱為「街」,因此阿公店街市大約沿著當時 […]
鹽水,是台灣早期明末清初所興起的港口市鎮之一,因其瀕臨倒風港內海,遂漸成海陸通商要港,居民以海船直接與大陸諸港貿易,繁華盛極一時。台諺:「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可見鹽水早期市街的興盛繁榮景況。 所在的港口昔時稱為「鹽水港」,是海港,又是河港。 明永曆年間(1662),即在今舊營里與後宅里一帶拓墾,漸成聚落。 清康熙末年(1712),陳氏二人招佃入墾荒地,漸成市街,形成了「圭壁庄」或「大奎壁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