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街風情(九十) 朴子 (開元)老街
朴子舊稱樸仔腳,位於嘉南平原西北端,在古稱牛稠溪(今朴子溪)南畔,係一古市街。最早的歷史記載於明天啟年間(1624),海寇顏思齊與鄭芝龍從笨港登陸,築十寨為所部耕獵。康熙五十六年(1718),陳夢林在「諸羅縣志」記載:「樸仔腳街,舊為猴樹港街。」 朴子地名緣由傳說於康熙年間,布袋住民林馬,恭迎福建湄洲聖母回家途中,於牛稠溪南岸樸仔樹下(今配天宮址)休息,附近居民紛紛前來樸仔樹下膜拜,參詣者日增,逐 […]
朴子舊稱樸仔腳,位於嘉南平原西北端,在古稱牛稠溪(今朴子溪)南畔,係一古市街。最早的歷史記載於明天啟年間(1624),海寇顏思齊與鄭芝龍從笨港登陸,築十寨為所部耕獵。康熙五十六年(1718),陳夢林在「諸羅縣志」記載:「樸仔腳街,舊為猴樹港街。」 朴子地名緣由傳說於康熙年間,布袋住民林馬,恭迎福建湄洲聖母回家途中,於牛稠溪南岸樸仔樹下(今配天宮址)休息,附近居民紛紛前來樸仔樹下膜拜,參詣者日增,逐 […]
六腳鄉舊稱「六家佃庄」,相傳永曆年間有六戶佃農至此開墾,遂以六家佃庄稱之,後因閩南語「家」與「腳」音近訛傳,遂改名「六腳佃」。日治初期,本鄉被分為「灣內」、「六腳佃」兩區。大正九年(1920) 地方改制,廢區置庄,合灣內、六腳佃兩區為「六腳庄」,劃歸台南州東石郡管理。 戰後初期設置台南縣東石區六腳鄉,1950年改為嘉義縣六腳鄉至今。鄉公所則設置於於蒜頭村。 地名的起源,相傳是明永曆八年(1654) […]
北港老街是老街名單中裏最具歷史縱深的老街. . . . . 歷經三個不同時空的建築物錯落於期間。除了宮口老街;其他尚有約十條歷史巷弄,以媽祖廟為核心向四周延伸;有一半尚保存狹窄而彎曲的原貌。閒晃其間;除了寧靜,尚會邂逅少數古厝、老店家、傳統小吃或古廟。 乾隆二十九年纂修之臺灣府志記載:「笨港街,港分南北,中隔一溪,曰南街,曰北街。」 嘉慶八年(1803)再度山洪,南北街均浸水,富戶在北街之北方新建 […]
新港舊名「新南港」,境內南港村為早期「笨港」地區的一部份,現稱「舊南港」。新港早期為原住民平埔族的活動場域,明天啟元年(1621) ,海盜顏思齊率部眾登陸笨港,建立「笨港十寨」,引進漳泉移民入墾,至清康熙年間已發展為市鎮及重要港口。 清乾隆十五年(1750),笨港溪(今北港溪)嚴重氾濫,將笨港分為「笨港北街」(笨北港)及「笨港南街」(笨南港)兩部份;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發生漳泉械鬥,笨北港 […]
卓蘭地名源自於原住民巴則海族罩蘭社「Tarien」,在清代雍正年間契字上稱為「搭連」,巴則海語為美麗的原野之意;1836年(道光16年)刊行的彰化縣志,則稱為罩蘭;同治年間初期的臺灣府輿圖纂要稱為「打難」。1920年(大正9年)行政區域改正時,改稱為「卓蘭」。 罩蘭庄成庄約在嘉慶至道光年間,上新莊、內灣庄成庄於道光年間,坪林、景山、西坪則至光緒年間始成庄…. 卓蘭的地勢,北高南低,因此 […]
苑裡老街天下路可說是苑裡的起源. . . . .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7),林爽文之亂黨自彰化一路北上,沿途燒掠;當時苑裡最繁華的貓盂街(今中正里),遭此一劫難,街毀人散。乾隆五十三年(1789),戰亂始平,地方墾民開始移墾至今天下路一帶,開發為繁榮的苑裡街。 苑裡街天下路也就成了後來苑裡鎮的市集中心。在清朝末年至日治時期,苑裡重要的機關商場,皆以天下路為駐站營運中心。 早期天下路西面一帶,為張 […]
景美位於台北市南端,大約位置在文山區的西半邊,鄰近新北市新店區。該區開發甚早,日治時期為台北州文山郡深坑庄的萬盛與興福二個大字,1990年,台北市重新調整行政區域,景美與原來東邊的木柵合併為文山區。即使如此,該地許多街道名,仍多沿用景美之名。 康熙年間當地仍為叢林地域。雍正初葉有粵人墾首廖簡岳者,率眾拓墾於此。位於今景美街東方之霧裡薛圳(又名內湖陂)大約開鑿於此時。此圳從溝仔口、鯉魚山麓築陂鑿穿石 […]
眀鄭時期台灣的發展知重心仍在台灣南部,中部地區僅有部分的開發,此時的集集因有濁水溪的一水之隔,仍淹沒在荒草荊棘之中,漢人勢力尚未到達。漢人進入集集最早可追朔至清乾隆年間,漳州人邱、黃、劉、許四姓合股招佃,在林尾形成聚落,此後漢人在集集的開墾即全面展開 …… 本鎮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以前係屬樹木蒼生,山野荒蕪之地,台灣原住民雜居之處,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開始 […]
康熙三十六年(1697)郁永河來台採硫,行徑路過沙轆社;雍正二年(1724)南澳總兵藍廷珍平朱一貴之亂後,曾屯兵於此。由此推知自古以來沙鹿地處海線交通的要道,中部海防的重鎮。本地漢人的祖先大多來自福建泉州府,包括三邑人(南安、晉江、惠安)、同安與安溪等地。 例如「金福興商會」的陳姓家族,是從安溪來的移民;本地紡織業開創先驅,勝發商行起家的李姓家族,唐山祖來自於南安;清乾隆年間曾參與反清活動的王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