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市區 街屋巡行 (03)
馬公市,清代舊稱為「媽宮」、「娘媽宮」或「東西澳」,前二者得名自澎湖天后宮,後者源自清代行政分區名稱, 前身為「馬公鎮」,位於澎湖本島西半部,縣治所在地,也是澎湖群島的政經文化及交通中心,東鄰湖西鄉,全市面積約有34平方公里,人口約有6.4萬人,是澎湖縣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區。 1945年將馬公街改制澎湖縣馬公區馬公鎮,直至1981年因屬縣治所在地而改制為縣轄市,使其成為臺灣唯一座落於離島的市, […]
馬公市,清代舊稱為「媽宮」、「娘媽宮」或「東西澳」,前二者得名自澎湖天后宮,後者源自清代行政分區名稱, 前身為「馬公鎮」,位於澎湖本島西半部,縣治所在地,也是澎湖群島的政經文化及交通中心,東鄰湖西鄉,全市面積約有34平方公里,人口約有6.4萬人,是澎湖縣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區。 1945年將馬公街改制澎湖縣馬公區馬公鎮,直至1981年因屬縣治所在地而改制為縣轄市,使其成為臺灣唯一座落於離島的市, […]
馬公市,清代舊稱為「媽宮」、「娘媽宮」或「東西澳」,前二者得名自澎湖天后宮,後者源自清代行政分區名稱, 前身為「馬公鎮」,位於澎湖本島西半部,縣治所在地,也是澎湖群島的政經文化及交通中心,東鄰湖西鄉,全市面積約有34平方公里,人口約有6.4萬人,是澎湖縣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區。 1945年將馬公街改制澎湖縣馬公區馬公鎮,直至1981年因屬縣治所在地而改制為縣轄市,使其成為臺灣唯一座落於離島的市, […]
馬公市,清代舊稱為「媽宮」、「娘媽宮」或「東西澳」, 前二者得名自澎湖天后宮,後者源自清代行政分區名稱, 前身為「馬公鎮」,位於澎湖本島西半部, 馬公為縣治所在地,也是澎湖群島的政經文化及交通中心, 東鄰湖西鄉,全市面積約有34平方公里,人口約有6.4萬人, 是澎湖縣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區。 1945年將馬公街改制澎湖縣馬公區馬公鎮, 直至1981年因屬縣治所在地而改制為縣轄市, 使其成為臺灣唯 […]
基隆古稱「雞籠」,一說得名自凱達格蘭族的諧音,另一說係因海濱的和平島狀似「雞籠」而得名。 17世紀時,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曾先後佔領過基隆,並以「大雞籠嶼」(今和平島)為基地殖民臺灣北部,為雞籠開發之始。 進入清治時代後,雞籠大部分地區仍為未開發之地,直到1723年,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開始入墾雞籠,並興建崁仔頂街,此乃今日基隆市街創建之始,之後逐漸有漢人移民移入開墾。 1875年,雞籠正式設治,並取「 […]
基隆古稱「雞籠」,一說得名自凱達格蘭族的諧音,另一說係因海濱的和平島狀似「雞籠」而得名。17世紀時,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曾先後佔領過基隆,並以「大雞籠嶼」(今和平島)為基地殖民臺灣北部,為雞籠開發之始。 進入清治時代後,雞籠大部分地區仍為未開發之地,直到1723年,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開始入墾雞籠,並興建崁仔頂街,此乃今日基隆市街創建之始,之後逐漸有漢人移民移入開墾。 1875年,雞籠正式設治,並取「基 […]
基隆古稱「雞籠」,一說得名自凱達格蘭族的諧音, 另一說係因海濱的和平島狀似「雞籠」而得名。 17世紀時,西班牙人和荷蘭人曾先後佔領過基隆, 並以「大雞籠嶼」(今和平島)為基地殖民臺灣北部, 為雞籠開發之始。 進入清治時代後,雞籠大部分地區仍為未開發之地, 直到1723年,來自福建漳州的移民開始入墾雞籠, 並興建崁仔頂街,此乃今日基隆市街創建之始, 之後逐漸有漢人移民移入開墾。 1875年,雞籠正式 […]
延平北路闢建於日治時期。1922年臺北市町名改正, 稱為「太平町通」,因沿線為太平町(今延平北路一段至三段)。 後以紀念延平郡王鄭成功幫道路命名。 民國79年3月12日第四期行政區域調整, 將原「延平區」、「建成區」、「大同區」合併為「大同區」。 太平町為日治時期臺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九丁目, 因為町內有太平街而得名。 位於大稻埕永樂町之東,兩町公學校校際棒球賽地方方盛事。 戰後劃入延平區,約為 […]
建成町為日治時期臺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四丁目,在城外大稻埕上、下奎府町之間。該町因為有建成街和建成後街得名,戰後與上、下奎府町合併為建成區。 其範圍約為今臺北市大同區的長安西路、華陰街、太原路等等。建成區為臺灣臺北市已整併的行政區之一,區名取自「建成町」。 位於臺北市西側舊市區之市中心,為當時臺北市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也是當時臺北市政府之所在。1990年裁撤併入大同區。 此區曾是平埔 […]
建成町為日治時期臺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四丁目,在城外大稻埕上、下奎府町之間。該町因為有建成街和建成後街得名,戰後與上、下奎府町合併為建成區。 其範圍約為今臺北市大同區的長安西路、華陰街、太原路等等。建成區為臺灣臺北市已整併的行政區之一,區名取自「建成町」。 位於臺北市西側舊市區之市中心,為當時臺北市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也是當時臺北市政府之所在。1990年裁撤併入大同區。 此區曾是平埔 […]
建成町為日治時期臺北市之行政區,共分一~四丁目,在城外大稻埕上、下奎府町之間。該町因為有建成街和建成後街得名,戰後與上、下奎府町合併為建成區。 其範圍約為今臺北市大同區的長安西路、華陰街、太原路等等。建成區為臺灣臺北市已整併的行政區之一,區名取自「建成町」。 位於臺北市西側舊市區之市中心,為當時臺北市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也是當時臺北市政府之所在。1990年裁撤併入大同區。 此區曾是平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