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 基隆 槓子寮砲台
光緒二十一年(1895)台灣日治後,日軍隨即起調查和測繪基隆 各砲臺之標高和配備,並在明治34年(1901) 3月始建槓子寮砲台,完成於 明治37年(1904) 10月,是台灣總督府築城部基隆分部因應日俄戰爭 修建的防禦工程之一,屬於日治時期基隆要塞所管轄區域, 砲台的指揮部則於明治36年(1903)4月開始備砲, 明治41年(1908)3月完成,員額編制約180名,與牛稠嶺砲台為 同時監控八斗 […]
光緒二十一年(1895)台灣日治後,日軍隨即起調查和測繪基隆 各砲臺之標高和配備,並在明治34年(1901) 3月始建槓子寮砲台,完成於 明治37年(1904) 10月,是台灣總督府築城部基隆分部因應日俄戰爭 修建的防禦工程之一,屬於日治時期基隆要塞所管轄區域, 砲台的指揮部則於明治36年(1903)4月開始備砲, 明治41年(1908)3月完成,員額編制約180名,與牛稠嶺砲台為 同時監控八斗 […]
槓子寮炮台為清代創建,1903年日本人重新整修, 擔負防衛八斗子和基隆北面海域的任務,為基隆市五大古蹟炮台之一, 具備歷史特色和高度文資價值, 但是卻未被列入大基隆歷史場景計畫, 反而同屬古蹟的「海門天險」二沙灣炮台和白米甕炮台被列入修復再現計畫中。 而另一座同屬日治時期興建的牛稠嶺炮台,不僅未被列入修復計畫, 牛稠嶺砲台位於牛稠嶺、八斗國中後山,必須由八斗國中進入。 基隆市公車104在八斗國 […]
四腳亭砲台舊稱「深澳堡壘」或「深澳坑砲台」, 是日治時期基隆要塞司令部所屬的砲台之一。 基隆港是北台灣重要的門戶,自古以來港灣多置砲台, 以防禦海口,而四腳亭砲台是其中唯一的內陸型砲台。 四腳亭砲台主要是為了防禦基隆的右後翼,以防止從瑞芳山區方向進攻的敵人, 這座砲台是台灣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內陸型砲台古蹟。 走訪四腳亭砲,有三條步道路線, 一是從基隆的深澳坑進入,抵達天外天墓園 […]
四腳亭砲台原名「深澳堡壘」,或稱為「深澳坑砲台」才符合其歷史意義。 深澳坑砲台的位置座落於瑞芳的四腳亭與深澳坑交界處, 瑞芳在日治時期隸屬於基隆郡, 1945年以後劃歸台北縣(今新北市),所以台北縣政府整修深澳坑砲台之後, 將砲台改名為「四腳亭砲台」。 基隆港是北台灣重要的門戶,自古以來港灣多置砲台,以防禦海口, 而四腳亭砲台是其中唯一的內陸型砲台。 四腳亭砲台主要是為了防禦基隆的右後翼,以防止從 […]
大武崙砲台位於基隆市安樂區,為歷經19世紀鴉片戰爭與清法戰爭的砲台建築。 今砲台模樣,咸信為日治時期整建所成,為了日俄戰爭防禦基隆所建, 為基隆要塞十大砲台之一。 大武崙砲台位處乃控制基隆與淡水間水路及陸路的交通孔道。 一方面是防禦淡水經金山進入基隆這條陸路, 另一方面砲台制高點可俯視馬鋉溪跟大武崙澳方面海域,兼陸防、海防雙重任務。 1840年鴉片戰爭,台灣兵備道姚瑩即派兵駐紮大武崙一 […]
獅球嶺砲台建於清光緒10年(1884),除這裡的砲台之外, 在東西兩側的山丘,另建兩座砲台做為輔翼,三座 砲台連成一氣。 清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爆發,法國海軍提督孤拔率領軍隊攻佔基隆,當時主持 北台灣防務的劉銘傳,為了鞏固北台灣海防,曾請英國技師幫忙建造數座砲台, 獅球嶺砲台即屬於其中之一。 獅球嶺砲台地處最內部的防禦戰線,擁有控制整個基隆港的良好視野, 也是控制敵軍進入台北盆地的 […]
鄭氏治台時期,為順利治理台灣,軍隊開始在萬丹港周邊布署屯墾,並選擇於龜山與蛇山之間略微 高起的沙丘構築前鋒鎮堡壘,以與後勁鎮、右衝鎮、左營相互呼應, 構建了當時台灣南部的軍事和農業重鎮。 清康熙22年 (1683) 施琅打敗鄭氏水師,清國領有台灣後,因同樣看重此地的戰略位置, 所以將「南路營參將署」與「鳳山縣治」設在左營興隆莊, 並陸續設置文廟、官署及廟宇,逐漸發展為縣城之規模。 […]
鳳山縣舊城(今左營舊城)範圍包括東門、南門、北門、城牆、護城濠 及北門外的鎮福社、拱辰井等。其中,城門、城牆和護城濠是道光5年(1825) 7月15日動工改建的 成果遺留,不過,整座舊城卻也奠基於康熙61年 (1722)間 首次興築土城的基礎上。 舊城是清政府統治臺灣後鳳山縣第一處縣城所在。 康、雍、乾三朝對臺灣一向主張「不築城」的政策,因此,清初鳳山縣並未有城池。 康熙60年(1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