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公 青灣 大山堡壘砲台
大山堡壘砲台,又稱為大山堡壘、大山砲台, 澎湖縣馬公市的軍事砲台遺址,位於風櫃半島上嵵裡里, 始建於台灣日治時期。 日軍在佔據澎湖島後,隨即起調查和測繪澎湖各砲臺之標高 和配備,因為防止敵軍由西方登陸及襲擊,其中大山堡壘修建於 明治33年(1900),完工於明治35年(1902), 屬於日治時期澎湖島要塞( 今陸軍澎湖防衛指揮部), 由築城部澎湖島支部工程的12座堡壘砲臺之一, 也是澎湖創建最早的 […]
大山堡壘砲台,又稱為大山堡壘、大山砲台, 澎湖縣馬公市的軍事砲台遺址,位於風櫃半島上嵵裡里, 始建於台灣日治時期。 日軍在佔據澎湖島後,隨即起調查和測繪澎湖各砲臺之標高 和配備,因為防止敵軍由西方登陸及襲擊,其中大山堡壘修建於 明治33年(1900),完工於明治35年(1902), 屬於日治時期澎湖島要塞( 今陸軍澎湖防衛指揮部), 由築城部澎湖島支部工程的12座堡壘砲臺之一, 也是澎湖創建最早的 […]
光緒八年(1882),清廷與法國因「越南問題」僵持不下, 遂在越南、雲南邊境交戰,史稱「清法戰爭」。 戰火持續延燒至光緒十年(1884)年底,法國艦隊進犯台灣北部, 引發一系列西仔反戰役,並於光緒十一年(1885)三月發動澎湖之役, 法軍僅以三日之功便佔領位於台灣外海的澎湖群島, 雙方幾經談判,終於六月締結「中法新約」, 法軍才將軍隊逐批撤出澎湖。 清法戰平之後,清廷有感台灣之海防地位日益重要, […]
澎湖地名記載最早始於南宋,因「港外海濤彭湃,港內水靜如湖」得名。 元世祖至元18年(1281)11月澎湖正式設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同安。 在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幫這群島嶼取名Pescadores, 為「漁人們」的意思 。 在16世紀左右,明朝曾有海禁政策,但許多中國沿海居民仍冒險到 澎湖列嶼捕魚,其中也有部分人群或許是海盜。 在地理大發現時代,經過台灣海峽的葡萄牙航海船隻, 看到島嶼及其周邊海上有 […]
槓子寮之名源於馬賽語( 凱達格蘭系統)「陷阱」的意思。 清光緒年間,在此建築砲台防守基隆港,有營房、廁所、 砲絞盤、觀測台、庫房等設施,規模相當大。 最特別的是觀測台與砲盤區之間有通話孔連絡用, 這種設施在其他的砲台並未見到。 攀登槓子寮山基點,除了遊覽砲台遺跡, 觀覽海天一色之美外,下山可以到碧砂漁港大啖海鮮, 海堤上的日出日落之美也值得停留。 槓子寮砲台,又稱槓仔寮堡壘,位於基隆市信義區, 目 […]
臺灣府城是因康熙六十年(1721) 的朱一貴事件, 於是在雍正元年(1723) 臺灣知縣周鍾瑄開始修築木柵, 在這個時期所築的府城只有七門。 雍正十年(1732) 的吳福生事件,在雍正十一年(1733), 福建總督郝玉麟奉旨加植莿竹以強化城防。 而除此之外,還在小北門與後來小西門的位置建了大砲臺, 在大西門外設四座敵臺,小北門外設兩座敵臺。 乾隆元年時,始將七座城門改為石製,並建了十五座窩舖。 而 […]
東門路與勝利路交叉口,位處重要的交通要道, 大東門位居其中成了一處富有台南地標感覺的圓環, 東側門上寫著東安門,西側寫著迎春門, 城門維護的非常好,當時捍衛府城攻擊敵人的射擊口依然如初, 夜間燈光亮起時有如台南的凱旋門一樣的華麗。 清雍正元年(1723) 台灣知縣周鍾瑄就開始籌畫以木柵築城, 並闢建七座城門,到了清雍正3年(1725) 開始興工。 清乾隆元年,這七座城門改為土石造,並加建城門樓, […]
清雍正三年(1725),臺灣府建城並開始修築木柵,築城門七座, 乾隆元年(1736),大南門改木道門為磚石城門。 乾隆五十一年(1786),臺灣爆發林爽文事件,事平之後, 乾隆五十三年(1788),城桓改為三合土,大東門改建為兩層的城樓, 歇山重簷式屋頂,四周廊道,將臺灣府城各門的城臺加高, 臺上建造城樓,以加強府城的防禦能力。 光緒21年(1895)因台灣民主國事件,日方由三面圍攻臺灣府城, 至 […]
原臺南市區內現存的城門有「悅兌門」、「大東門」、 「大南門」、「小西門」,當中臺灣府城的大南門又稱「寧南門」, 位於臺南市中西區南門路的南門公園內, 鄰近孔廟、位於孔廟正南方。 清雍正三年(1725),臺灣府建城並開始修築木柵, 築城門七座,乾隆元年(1736),大南門改木道門為磚石城門。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臺灣爆發林爽文事件,事平之後, 乾隆五十三年(1788),城垣改為三合土, 大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