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 客雅 鄭用錫墓
鄭用錫字再中,號祉亭,鄭用錫為崇和次子,生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自幼聰慧不凡,嘉慶十五年(1810),一試而中秀才,取進彰化縣學附生,西元一八一八年為恩科舉人,道光三年(1823)中進士,因是首位用臺灣籍赴京考中的進士,所以稱為「開臺進士」,又稱「開臺黃甲」。 新竹北門鄭氏開基祖 懷仁公,於明、清之際自 福建漳州移居 金門東溪。乾隆初,三世中有3房( 大房鄭國周、四房鄭國唐、五房鄭國慶)移墾 […]
鄭用錫字再中,號祉亭,鄭用錫為崇和次子,生於乾隆五十八年(1793),自幼聰慧不凡,嘉慶十五年(1810),一試而中秀才,取進彰化縣學附生,西元一八一八年為恩科舉人,道光三年(1823)中進士,因是首位用臺灣籍赴京考中的進士,所以稱為「開臺進士」,又稱「開臺黃甲」。 新竹北門鄭氏開基祖 懷仁公,於明、清之際自 福建漳州移居 金門東溪。乾隆初,三世中有3房( 大房鄭國周、四房鄭國唐、五房鄭國慶)移墾 […]
新竹湳雅吳家原居住在今日福建省廈門市石兜村,初時以耕種起家,婚配對象以石兜村及附近村落為主。清乾隆年間,吳嗣振經商臺海兩岸成立「吳振利」商號,隨著家族事業推廣婚姻圈亦隨之擴大,其婚配對象之社經地位大抵相當,都是各地的望族或士紳階級。 「吳振利」商號是清代的郊商,最初的角色是「船頭行」,後來擴及東南亞,其貿易有三個據點:福建省廈門、臺灣新竹、東南亞檳榔嶼。 當家族事業不斷擴大,族人離開原鄉開始與居住 […]
新竹地區最早係為原住民平埔族聚居,竹塹亦因平埔族「竹塹社」落墾於此而名之,漢人勢力進入竹塹,最早在明永曆三十六年(1682)閩南人移墾於竹塹始,至雍正三年(1725)客家族群於現新竹縣新豐鄉紅毛港登陸並進入現竹北市後,新竹地區始正式邁入開發階段。 依清末地方縣志的記錄,竹塹城北門外有水田莊、水田尾莊、南子莊、舊社莊與金門厝等莊,其中的南子莊(湳仔,意即現今之湳雅里) 在當時已是一個中型的聚落。 張 […]
金門地區目前尚存完整的貞節牌坊有三座,三座牌坊主人的事蹟在金門志上是前後相連記載的,先是「邱良功母節孝坊」的許氏,然後是「欽旌節孝坊」的顏氏鳳娘,再來就是「一門三節坊」姑媳三人。三座牌坊中只有後浦的「邱良功母節孝坊」是完整的,兩座在瓊林的都有缺件…. 在瓊林與中蘭間的環島北路旁看以看見一個顯明的牌坊。雖然牌坊的許多構件已經遺失,是用水泥的仿作來替代,但在田野間看到還是讓人印象深刻。 這 […]
陳禎(1459-1526),字應加,金門陽翟人,是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貢生,曾任廣東長樂縣訓導。次子陳健是嘉靖五年(1526)進士,曾任南安、南寧知府.陳禎逝世後,君恩及身,誥贈刑部員外郎。<陳禎墓> 在后宅村旁黃龍山麓,以花崗石為主要結構,屬明代典形制式官墓。 陳禎墓有正身護牆、曲手石牆、墓亭、供桌、明堂、墓埕、墓前有石羊、石馬、文筆望柱各一對。 護牆兩端逐漸往外推出,三組曲手 […]
陽翟聚落始於唐末五代,開基祖<陳達> 相傳是閩王(909~945)<王審知> 派遣到金門掌理當地鹽務,就此開枝散葉,族人除了遍佈金門等地外,在大陸開同安、泉州,及臺灣澎湖、嘉義等地均有後代衍裔 …陽翟係以陳氏為主的單姓聚落,開基可上溯至五代成化三年(914),聚落成形極早。 陳氏傳至六世<陳大燦>時業已蔚為大族,遂分為仁、義、禮、智、信五房; 現今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