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埔 仕絨 謝天機墓
鹽埔鄉原是由平埔原住民營居,介於山地與平地間的一片草埔。相傳明清時期,泉州漢人前來開墾,以十台車的食鹽向平地原住民換取這片土地;當時山地與平地間的草原地帶常被稱為「埔」,取其以食鹽換來的埔地之意,故名為「鹽埔」。 或謂早期阿里港商人批發食鹽,因此地乾旱而作為曝曬或囤積之所,鹽埔之名始現。 清治初期,漳泉移民湧入,開墾鹽北、西瓜園、隘寮、高朗朗等地。乾隆25年(1760)之番界線,已移往鹽埔東方近山 […]
鹽埔鄉原是由平埔原住民營居,介於山地與平地間的一片草埔。相傳明清時期,泉州漢人前來開墾,以十台車的食鹽向平地原住民換取這片土地;當時山地與平地間的草原地帶常被稱為「埔」,取其以食鹽換來的埔地之意,故名為「鹽埔」。 或謂早期阿里港商人批發食鹽,因此地乾旱而作為曝曬或囤積之所,鹽埔之名始現。 清治初期,漳泉移民湧入,開墾鹽北、西瓜園、隘寮、高朗朗等地。乾隆25年(1760)之番界線,已移往鹽埔東方近山 […]
美濃原名「瀰濃」,今天的地名是日人依其本國地名美濃國,在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被改為音近似的「美濃」而已,因此兩者沒有繼承關係。 至於漢語「瀰濃」的由來,說法多達七種,其中以清雍正時期繪製的「雍正臺灣輿圖」出現的「彌濃山」為最早出現「彌濃」二字之出處。也有說法認為地名的出處是美濃開基伯公碑文中「墾上蒼此土可大亦可久,將弈世而瀰濃…」而將此地名為瀰濃。 瀰濃或是彌濃的使用,都是直到大正九年, […]
美濃原名「瀰濃」,今天的地名是日人依其本國地名美濃國,在日治時期大正九年(1920),被改為音近似的「美濃」而已,因此兩者沒有繼承關係。 至於漢語「瀰濃」的由來,說法多達七種,其中以清雍正時期繪製的「雍正臺灣輿圖」出現的「彌濃山」為最早出現「彌濃」二字之出處。也有說法認為地名的出處是美濃開基伯公碑文中「墾上蒼此土可大亦可久,將弈世而瀰濃…」而將此地名為瀰濃。 瀰濃或是彌濃的使用,都是直到大正九年, […]
田寮區,前身「田寮鄉」,位於高雄市西北部。北臨臺南市龍崎區、關廟區,東鄰旗山區,西鄰岡山區、阿蓮區,東北連內門區,南接燕巢區。 全區四面環山,區境內丘陵起伏,大部分為林班地。境內二仁溪支流蛛網密佈,惡地地形極為發達。氣候上屬熱帶季風氣候,產業以農業、林業和畜牧業為主,但近年來觀光業亦有相當發展,特別是惡地地形的月世界。 田寮區為明鄭時期「援剿右鎮」的屯墾地,在開墾時,居民多在田中搭設簡單寮舍,作為 […]
民雄鄉舊稱「打猫」,源自洪雅族平埔族中樞社名,打貓一詞由來有個說法 : 臺語漢字裡頭犬字邊的「猫(bâ)」是台灣山區常見的靈貓科動物,台語稱為「果子猫(kué-tsí-bâ)」,即果子貍,這說法認為荷蘭文獻1636年即有記載當地的平埔族社名為「Dovaha」(擔貍社),用臺語音譯為「打猫(Tá-bâ)」。 而臺語漢字「猫(bâ)」與日文漢字「猫/ネコ neko」字形相似,但日文「猫」是指貓科動物而 […]
澎湖興仁舊名雙頭掛,位於澎湖拱北山與獅山中間地帶, 因村落居兩山頭中而得名。 開拓之初,大抵為半漁半農的生活方式, 其後墾地日漸向內地擴張, 離海港漸遠,而耕地日增,農業逐漸取代漁業。 聚落分頂村、東村; 頂村,大抵為蔡氏族人所聚居, 有祖廟蔡氏濟陽堂一座。 興仁蔡氏後裔蔡廷蘭,於道光24(1844)年中式, 成為澎湖本地的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進士。 進士蔡廷蘭生於嘉慶6(1801)年,十三歲即 […]
媽宮舉人鄭步蟾去世於光緒4年(1878),埋葬在今案山里 兒童園對面的山坡,俗稱為「舉人墓」;因為墓碑用白色的 花崗岩打造,有居民稱之為「白墓牌」。 墓園坐東向西,中間是鄭步蟾本人的墓, 側是夫人朱氏的墳墓,北側則是夫人李氏的空壙; 墓庭左右有1對花崗岩打造的舉人旗竿座,分別刻著 「咸豐壬子科舉人」及「光緒六年仲春立」等字; 墓前屈手設有圓珠及石獅各一對, 山靈碑(土地公)則設在最北邊。 -現在的 […]
魚路古道是一條穿越〈陽明山國家公園〉的歷史步道, 全程約有30公里,從金山的磺港魚村(現磺港漁港附近) 至台北市士林。 其名稱「魚路」, 意謂著這條步道過去是魚貨運送的山路。 在清光緒29年前後,金山區﹙舊稱為金包里﹚的漁民多由 這條山路,將漁獲送到台北市區。 鄉傳古話:「草山風、竹子湖雨、金包里大路」, 其中「金包里大路」就是指魚路古道北邊的路段; 魚路古道以擎天崗為界區分南路與北路, 目前魚路 […]
四德一稱來自其古名四塊厝,早年僅住四戶人家。 社區地理位置以霧峰區四德里行政區為範圍,東銜北柳里, 西連烏日區,南臨北勢、丁台等里,北接五福里, 為霧峰區邊陲地區。 居民住戶700戶,總人口數約2700人。 黃、巫、王、林、顧、江等為主要大姓, 地區以農業為主要之經濟活動。 今本區四德,五福二里,昔日稱為吳厝莊; 當時的「吳厝莊」包括四塊厝、五福、大圳頭, 新厝、新埔仔、磨仔盾園等地。 該地域早期 […]
舊鹽行聚落是臺江內海沿岸的港口,位於洲仔尾北邊, 明鄭時期屬於天興縣(州)武定里,清初為臺灣府臺灣縣武定里, 清末則屬臺南府安平縣內武定里。 鹽行的形成與洲仔尾鹽場有密切關係, 由於有許多鹽商在此設行批發零售鹽巴, 所以聚落命名為「鹽行」。 但是隨著洲南場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毀於水災,導致居民四散, 自此開始逐漸沒落。後來在清嘉慶十年(1805)又受到蔡牽率眾侵擾影響, 道光元年(1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