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莆仙(二) 莆田 歷史文化街區
莆田歷史上曾是人文薈萃之地。西晉末年,中原戰亂, 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隨著衣冠南渡,大批南下的漢人進入閩地, 莆田亦是閩中一縣,亦也算在八姓入閩之中。 到了南朝陳光大二年(568),莆田始立縣。 唐武則天聖歷二年(699年),析莆田西部設立清源縣(後改名仙遊縣), 莆仙兩縣均屬當時的清源郡(郡治在今泉州)。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又析莆田、仙遊等部分區域設立興化縣, 置太平軍(旋改 […]
莆田歷史上曾是人文薈萃之地。西晉末年,中原戰亂, 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隨著衣冠南渡,大批南下的漢人進入閩地, 莆田亦是閩中一縣,亦也算在八姓入閩之中。 到了南朝陳光大二年(568),莆田始立縣。 唐武則天聖歷二年(699年),析莆田西部設立清源縣(後改名仙遊縣), 莆仙兩縣均屬當時的清源郡(郡治在今泉州)。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又析莆田、仙遊等部分區域設立興化縣, 置太平軍(旋改 […]
莆田市又稱莆陽,莆仙,古稱興安、興化,位於福建省沿海中部。 市境北臨福州市,西南界泉州市,東南隔海峽與台灣相望。 地處閩東南山地丘陵與沿海平原,西北為戴雲山,東南為莆仙平原。 木蘭溪自西往東橫貫中部注入興化灣。 全市總面積4,131平方公里,人口287萬,市人民政府駐城廂區。 莆田自古是福建中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素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譽。 莆田歷史上曾是人文薈萃之地。 西晉末 […]
海峽旅遊服務中心位於廈門島東北角的五通片區,總建築面積近50萬平方米。 包括旅遊會展中心、五通客運碼頭三期、海峽旅遊大廈、旅遊博覽中心、酒店等五大業態地塊, 片區內市政配套道路及二層景觀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 五大業態通過二層架空平台的景觀花園,連成一片城市旅遊綜合體, 將打造廈門全新體驗式商業綜合體……… 海峽旅遊服務中心也稱「海峽新岸」, […]
胡里山自從明代時就設有炮台,並派兵駐守,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時任閩浙總督 顏伯濤在白石頭至沙坡尾一帶,建了一條全長1667米,高3.3米,厚2.6米的花崗岩石壁並安裝100門火炮, 稱為「石壁炮台」(英國人稱為「長列炮台」)。 鴉片戰爭期間,廈門島被英軍攻陷,石壁炮台被毀。 現存胡里山炮台是清朝洋務運動時期的產物, 由當時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及閩浙總督卞寶第題奏獲准建造。 工程始建於 […]
胡里山自從明代時就設有炮台,並派兵駐守,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時任閩浙總督 顏伯濤在白石頭至沙坡尾一帶,建了一條全長1667米,高3.3米,厚2.6米的花崗岩石壁並安裝100門火炮, 稱為「石壁炮台」(英國人稱為「長列炮台」)。 鴉片戰爭期間,廈門島被英軍攻陷,石壁炮台被毀。 現存胡里山炮台是清朝洋務運動時期的產物, 由當時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及閩浙總督卞寶第題奏獲准建造。 工程始建於 […]
胡里山自從明代就設有炮台,並派兵駐守,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時任閩浙總督顏伯濤 在白石頭至沙坡尾一帶,建了一條全長1667米,高3.3米,厚2.6米的花崗岩石壁並安裝100門火炮, 稱為「石壁炮台」(英國人稱為「長列炮台」)。 鴉片戰爭期間,廈門島被英軍攻陷,石壁炮台被毀。 現存胡里山炮台是清朝洋務運動時期的產物, 由當時福建水師提督彭楚漢及閩浙總督卞寶第題奏獲准建造。 工程始建於光 […]
從廈門大學的白城校門出來,過了橋就是白城沙灘, 這裡沙子質量不算特別好,不過卻挺熱鬧,很多人在這裡游泳,玩耍, 自有一份南方城市的閒適。 廈大白城還有許多有趣的景致, 沙灘上點綴著一隻只巨大的滑鼠,半環型天橋猶如巨大的時鐘, 白城遺址上雕刻著各種抽象的方形圖案。 融合美麗景色與深厚的文化歷史底蘊於一體………. 從白城沙灘開始有環島棧道, 可以邊走 […]
廈門大學,簡稱廈大,1921年4月由華僑陳嘉庚創辦,初名私立廈門大學, 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 1921年4月6日,私立廈門大學假集美學校舉行開學儀式, 中國第一所由海外華僑創辦的大學宣告成立。 初創時,學校設有師範、商學兩部,師範部下分文、理兩科,學制預科兩年、本科四年。 自1921年秋季起,師範學部改為教育學部,並增設文、理兩學部, 全校共設文、理、商、教育四個學部。 192 […]
南普陀寺位在廈門市五老峰下,唐末建寺,迄今千餘年。 最早名為泗洲寺,北宋時僧人文翠改建,稱無盡岩,元廢,明代重建,改名普照寺,遷於今址。 康熙二十二年(1684)施琅捐資增建大悲閣,供奉觀世音菩薩,更名為南普陀寺。 按 : 泗州大聖為中亞人,唐高宗時來中國,法號僧伽,在泗州傳教時,在地上挖到普照王佛, 主人發心捐宅為寺,是為普照王寺。被認為觀音化身,在信徒心中擁有很高的地位。 尤其在福建,有很 […]
南普陀寺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面臨碧澄海港,為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始建於唐朝末年,稱為泗洲寺,宋治平年間改名為普照寺,明朝初年,寺院荒蕪, 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才得到重建。 因寺院裡供奉觀世音菩薩,與浙江普陀山觀音道場類似, 又在普陀山以南因此得名「南普陀寺」,為閩南佛教勝地之一。 南普陀寺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藏經閣等。 兩旁有鐘鼓樓、禪堂、客堂、庫房,另有閩南佛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