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莆仙(一二) 湄洲媽祖祖廟 (02)
湄洲媽祖祖廟始建於北宋雍熙四年(987),原始小廟(神女祠) 位於祖廟寢殿後方,是世界上最早的媽祖廟。 天聖年間(1023)開始擴建,此時的祖廟已初具規模。 元朝時,媽祖祖廟得到進一步的擴建。 洪希文在《題聖墩妃宮》詩中,描寫了「粉牆丹住輝掩映,華表茸突過飛巒」的景象, 反映出媽祖廟的建築情況。 在明朝時,媽祖祖廟又得到進—步擴展。 洪武七年(1274)泉州街指揮周坐主持重建寢殿、香亭、鼓 […]
湄洲媽祖祖廟始建於北宋雍熙四年(987),原始小廟(神女祠) 位於祖廟寢殿後方,是世界上最早的媽祖廟。 天聖年間(1023)開始擴建,此時的祖廟已初具規模。 元朝時,媽祖祖廟得到進一步的擴建。 洪希文在《題聖墩妃宮》詩中,描寫了「粉牆丹住輝掩映,華表茸突過飛巒」的景象, 反映出媽祖廟的建築情況。 在明朝時,媽祖祖廟又得到進—步擴展。 洪武七年(1274)泉州街指揮周坐主持重建寢殿、香亭、鼓 […]
媽祖是以臺灣、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擴及東亞(琉球、日本)及新加坡等 東南亞地區沿海一帶[2]的海神信仰,媽祖又稱尊稱為天上聖母 、天后、天妃、 天妃娘娘、湄洲娘媽、媽祖婆等。 媽祖影響力由福建莆田湄洲島傳播,歷經千年, 對東亞海洋文化及南中國海產生重大影響, 稱之為媽祖文化。 媽祖姓林,歷史相傳出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或曰五代末年)福建路泉州府莆田縣 湄洲島東螺村(宋太宗年間,莆田改編入興化軍),民 […]
秀嶼區位於莆田市東南部,屬沿海低丘地帶。 其東北部,東部、南部瀕臨興化灣、平海灣、湄洲灣。 由三大海灣圍成3個半島,即埭頭半島、忠門半島和醴泉半島, 3個半島構成秀嶼區全部轄境。 秀嶼區西南與泉州市泉港區隔湄洲灣相望, 西北與城廂區靈川鎮、荔城區黃石鎮、北高鎮交界; 東北與涵江區交界,隔興化灣與福清市相望。 海岸線曲折迴環,沿海有大小島嶼141個, 其中有居民居住的島嶼11個,以南日島面積最大。 […]
古譙樓位於莆田市區,是少數保留完整的鼓樓,被莆田人視為興化府的象徵, 現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初建於北宋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興化軍治遷莆田時創建, 是當時的子城的城門和城樓。 南宋紹興六年(1136)焚毀,同年重建,在城樓上設置更鼓與刻漏,因此稱為鼓樓。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寇入城,鼓樓又被焚毀, 隆慶五年(1571年)重建。 後又經多次改建,現存古譙樓是清康熙三十六 […]
莆田別名莆仙,因宋太平興國四年(979)莆仙作為一個行政區域出現而得名。 別名荔城,因古時盛種荔枝而得名。又稱興化,因宋太平興國五年(980)置興化軍, 轄莆田、仙遊、興化三縣而得名。 還稱莆陽,因北面是眾多的群山,莆仙平原位于山的南面而得名。 又有興安之稱,因宋景炎二年(1277)興化軍城失而復得, 端宗詔興化軍為興安州而得名。 莆田歷史上曾是人文薈萃之地。 西晉末年,中原戰亂,中原先進的生產技 […]
梅峰原名梅子崗,山上廣植梅樹,宋初建有觀音亭。 李泮夫婦於亭中祈子生李富,即於元豐八年(1085)舍地百餘畝擴亭為寺。 崇寧二年(1103),徽宗賜額「梅林佛國」,次年賜名崇寧禪寺, 政和元年(1111)敕改天寧萬壽寺,紹興七年(1137)改名報恩光孝寺, 十二年更改為梅峰光孝寺,沿用至今。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寺毀於倭患,萬曆年間重建。 清代增建大小殿宇十幾座。 1979年以來,在僑僧支 […]
荔城區與台灣隔海相望,是莆田的中心城區和經濟、文化中心。 交通基礎設施完善,海陸交通齊全。 自唐朝就開始種植荔枝,故有「荔城」之稱。 這裡人文底蘊深厚, 古有「海濱鄒魯」「文獻名邦」之美譽。 元妙觀始建於唐貞觀二年(628),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重建, 原稱天慶觀、玄妙觀,清康熙時避諱改為現名。 觀坐北朝南,現存山門和三清殿均為宋代所建, 其旁還有清代建造的東嶽殿、五帝廟、西嶽殿、五顯廟和 […]
元妙觀位於莆田市荔城區梅園東路, 其三清殿是中國南方罕見的宋代木結構建築, 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荔城區是2002年莆田市部分行政區劃調整後設立的新區, 現轄西天尾、新度、黃石、北高4個鎮和鎮海、拱辰2個街道。 荔城區與台灣隔海相望,是莆田的中心城區和經濟、文化中心。 交通基礎設施完善,海陸交通齊全。 自唐朝就開始種植荔枝,故有「荔城」之稱。 這裡人 […]
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詔以莆田、仙遊、永福(今永泰)、福清四縣之 部分屬地置興化縣(治所在今仙遊縣遊洋鎮),並在其地建太平軍。 太平興國五年,改太平軍為興化軍,劃出平海軍(今泉州市)的莆田、仙遊2縣歸興化軍管轄, 興化軍直屬兩浙西南路,與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南劍州、邵武軍合稱為八閩, 轄地基本上與今莆田市相同。 太平興國八年,軍治遷至莆田縣城。 宋雍熙二年(985),閩地從兩 […]
大宗伯第位於莆田市城廂區長壽街廟前路71號,是明代禮部尚書陳經邦府第。 大宗伯第建成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五進五開間三廳六房,共有大小房間一百多間。 現在除最後兩進的「御書樓」、「拱廊」和後花園被拆毀外,其它建築大致保存完整。 2001年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后街廟前路的牌坊右邊,有個大門牌,上面提了大宗伯第四個大字。 這就是莆田目前唯一有準確紀年的明代古厝。 正大門,門額之上懸掛「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