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莆仙(二二) 西天尾 龍山 大橋頭
西天尾古稱霞梧。因為位於後卓前墩之尾,後來逐漸以 「前墩尾」取代「霞梧」。 「前」與「西」兩字莆田方言為諧音,所 以又名「西墩尾」;說的快點「西墩尾」近乎「西天尾」。 久而久之, 「西墩尾」又演化為今日的西天尾。 西天尾舊時是廣業和常太里交通要道,山貨集散的重點地域。 西天尾鎮隸屬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地理位置優越。 位於城廂區和涵江區、荔城區三區的中心地段,東和東南、北為涵江區環繞, 西、西北 […]
西天尾古稱霞梧。因為位於後卓前墩之尾,後來逐漸以 「前墩尾」取代「霞梧」。 「前」與「西」兩字莆田方言為諧音,所 以又名「西墩尾」;說的快點「西墩尾」近乎「西天尾」。 久而久之, 「西墩尾」又演化為今日的西天尾。 西天尾舊時是廣業和常太里交通要道,山貨集散的重點地域。 西天尾鎮隸屬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地理位置優越。 位於城廂區和涵江區、荔城區三區的中心地段,東和東南、北為涵江區環繞, 西、西北 […]
每一座紅磚厝都是一部辛酸的歷史,象徵莆田兒女奮鬥拼搏的精神。 後黃村被稱為荔城區「華僑第一村」,這裡走出了一大批下南洋的華僑。 上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從海外歸來的華僑們在村里 建造了一座座紅磚厝。 後黃的紅磚厝既保留莆仙傳統的建築風格, 又散發別致的南洋風情,中西合璧,渾然天成。 經過幾十年風雨洗禮和歲月打磨,由內而外散發著令人心醉的歷史韻味。 百年碉樓依然挺立著,見證後黃的風風雨 […]
經過324國道涵江塘北路段,但見一整片舊民房已被拆除。 空曠的工地上,唯有涵江天主堂得以原址保留下來。 這個教堂是清代道光年間由西班牙傳教士始建,占地約五畝。 這座哥德式禮拜堂,由8根方柱撐起頂部拼木天穹,兩側羅馬式大窗鑲嵌著百葉窗扇, 盡顯西式建築風格。 1993年6月,該教堂被定為市級文保單位。 涵江天主堂亦稱塘北山天主堂,始建于清道光29年(1849),由数間民房翻建而成。 民國十二年 […]
涵江是興化灣畔古老而美麗的名鎮,位於福建省沿海中部、莆田市的東北隅, 處在「莆田三大溪流」木蘭溪、延壽溪、萩蘆溪的出海口,依山面海,山海田兼備,地理 位置優越,交通方便快捷。 涵江,自南朝陳光大二年(568)莆田置縣時起,即屬之。 唐貞觀元年(667),境內圍海造田,築涵(即水閘)排澇,故稱涵頭(即涵江最早地名)。 宋代,「劉氏初開水心河」,始有涵江之稱。 涵江外有天然良港三江口,內有四 […]
早在唐宋期間,涵江的萩蘆、梧塘、江口就已經形成了商業集鎮。 弘治《興化府志》稱:「涵頭市,長三里許,人家稠密,商賈魚鹽輻輳,為莆鬧市。」 唐代古驛道自福州南下,經福清嶺山邊折莆田邑境迎仙市(江口)後, 翻過燒灰山,下趨東田,過囊山、九峰,橫貫梧塘,而通至莆田縣城關。 明嘉靖年間,倭寇多次進犯興化,寧海鎮遭受到毀滅性的摧殘,從而一蹶不振。 由於明中期三江口港興起,莆田商業中心就從寧海鎮移往涵江。 […]
涵江區是莆田市轄區,早在唐宋期間,涵江的萩蘆、梧塘、江口就已經形成商業集鎮。 弘治《興化府志》稱:「涵頭市,長三里許,人家稠密,商賈魚鹽輻輳,為莆鬧市。」 唐代古驛道自福州南下,經福清嶺山邊折莆田邑境迎仙市(江口)後,翻過燒灰山, 下趨東田,過囊山、九峰,橫貫梧塘,而通至莆田縣城關。 唐代圍海造田,設涵洞泄澇,名涵頭,後雅稱為今名。 資料記載,唐貞觀元年(627),昔日的涵江境 […]
涵江是一座歷史悠久、文脈綿長的千年古鎮。 涵江蘿苜田作為舊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曾經是一派水鄉商賈雲集、人丁興旺、 物資往來流通生機勃勃的景象。 這裡曾是涵江最繁華的地帶,商貿文化發達,至今還保留著不少遺蹟。 蘿苜田,又叫蘿田,因當地人喜歡種蘿蔔而得名。 蘿苜田位於涵江西南部,東至鑒前路,西至白塘街,北至保尾路,南至延寧路、海嶺路, 涉及青年、延寧、樓下、涵西、保尾、前街、集奎、霞徐等8個社區。 蘿 […]
笏石鎮是莆田市秀嶼區下轄的一個鎮。 今笏石街東面約0.5千米,原有一小丘上有一圓板石天然卓立,晶瑩如笏板,百姓呼為企石; 其石全境可見,後取縉笏朝天之意,雅化為「笏石」。 宋、元屬崇福鄉合浦里,明、清屬七區。 明弘治十六年(1503)《興化府志》載: 「跂石,屬崇福鄉合浦里」; 同書卷四十三「陳睿傑傳」載「合浦里笏石人也」; 說明明代中期已有「跂石」「笏石」的地名。 莆田有七大古街, 而笏石古 […]
秀嶼區位於莆田市東南部,地處沿海低丘地帶。 其東北部,東部、南部瀕臨興化灣、平海灣、湄洲灣。 由三大海灣圍成3個半島,即埭頭半島、忠門半島和醴泉半島, 3個半島構成秀嶼區全部轄境。 秀嶼區西南與泉州市泉港區隔湄洲灣相望,西北與城廂區靈川鎮、荔城區黃石鎮、 北高鎮交界;東北與涵江區交界,隔興化灣與福清市相望。 海岸線曲折迴環,沿海有大小島嶼141個,其中有居民居住的島嶼11個, 其中以南日島面積 […]
媽祖原名林默,生於宋建隆元年(960)三月廿三,逝於宋雍熙四年(987)九月初九, 因她出生至滿月從不啼哭,父親給她取名曰默。 終生未嫁,生前蘭心慧質,聰明好學,8歲能誦經,10歲能釋文,13歲學道, 16歲踩浪渡海,懂醫術,識氣象,通航海, 在她短暫的一生中,為鄰里和過往的海上商賈漁民做了許多好事, 經常在海上搶救遇險漁民。 宋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林默娘28歲時,辭別家人,在湄洲島湄嶼峰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