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泉州(八) 泉州 承天寺
承天寺位於鯉城區南俊巷,又名月臺寺,是泉州城內與開元寺、崇福寺齊名的三大叢林之一。 承天寺始建於南唐保大末年, 原為五代節度使留從效的南花園。中興元年(957~958),初名南禪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敕名承天寺。明末毀於兵燹。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建。 「文革」中彌勒殿、法堂、鐘鼓樓、廊廡及山亭塔幢雕塑等被毀,寺院一度被挪為他用。 1983年,旅居新加坡的宏船長老返回泉州,發願重修承天 […]
承天寺位於鯉城區南俊巷,又名月臺寺,是泉州城內與開元寺、崇福寺齊名的三大叢林之一。 承天寺始建於南唐保大末年, 原為五代節度使留從效的南花園。中興元年(957~958),初名南禪寺。 北宋景德四年(1007)敕名承天寺。明末毀於兵燹。清康熙三十年(1691)重建。 「文革」中彌勒殿、法堂、鐘鼓樓、廊廡及山亭塔幢雕塑等被毀,寺院一度被挪為他用。 1983年,旅居新加坡的宏船長老返回泉州,發願重修承天 […]
開元寺始建於唐垂拱二年(686),傳說泉州巨富黃守恭夢見桑樹長出蓮花,遂舍桑園建寺,初名「蓮花寺」。 長壽元年(692)改「興教寺」,神龍元年(705)又改「龍興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詔天下諸州 各建一寺,以年號為名,遂改稱開元寺。 乾寧四年(897)王審邽重建。南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被毀,尋重建。元代賜名「大開元萬壽禪寺」。 至正十七年(1357)又被毀。明洪武二十二年(138 […]
蔡清(1453-1508),字介夫,號虛齋,諡文莊,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晉江縣(今福建省泉州市)人。 成化十三年(1477)福建己卯鄉試第一名舉人(解元)。 成化二十年(1484),登甲辰科進士,任禮部祠祭司主事。 王恕看重他的才能,將其調任吏部稽勳司主事。後母喪丁憂歸鄉,之後復除,任禮部祠祭司員外郎, 後改南京文選郎中,因父喪歸鄉。弘治十八年,擔任江西提學副使,與寧王朱宸濠發生爭議,被誣陷 […]
泉州府文廟坐落於泉州市鯉城區。前身為唐代開元末年在泉州衙城右修建的「魯司寇廟」, 北宋太平興國初期,遷址修建到現今地址,並建學府。 該廟主要祭祀的為孔子,大成殿內陳列有古代祭祀孔子的禮器,並收藏有許多泉州古代文化名人的遺物。 是研究古代泉州文化的重要遺蹟。2001年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泉州府文廟占地面積約8000多平方米, 由泮宮、大埕、大成門、大成殿、明倫堂、莊際昌狀元 […]
元佑二年(1087 ),宋朝政府在泉州設置福建市舶司「掌蕃貨、海舶、征榷貿易之事」,推動刺桐港對外貿易。 到北宋後期,泉州的對外通商貿易已涉足31個國家和地區。 南宋時期,皇室偏安,泉州距杭州較近,所造海舶船身 巨大,設備齊全,乘航平穩,加上舟師水手善於識天象,辨水道,並用指南針導航,所以海舶一直稱雄於海上, 成為南宋政府海上交通要地和重要的經濟補給來源。 據《諸蕃志》記載,泉州其時已與海外58個 […]
李贄(1527-1602)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溫陵居士 ,明代傑出思想家、文學家、史學家。 李贄,福建泉州晉江人。泉州是溫陵禪師住地,因又號溫陵居士。 二十六歲(1552)中福建鄉試舉人。做了二十多年小官,五十一歲(1577)做雲南姚安府知府。 從五十四歲(1580)起,他就辭官不做,過著獨居講學的生活。 李贄做官的時候敢於和上級衝突;去官以後,並不回鄉隱居,而是依靠朋友。 初到湖北黃安,和耿定理 […]
泉州天后宮始建於宋慶元二年(1196),初名「順濟廟」。明永樂五年(1407),鄭和奏請重修順濟廟, 永樂十三年(1415)再次重修,並更名「天妃宮」。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感念媽祖有助清兵攻取台灣, 更廟名為「天后宮」。 泉州天后宮坐北朝南,占地1.8畝,是典型的閩南建築風格。 中軸線上為照壁、山門、正殿、寢殿、梳妝樓等主體建築,中軸兩側分布著東西闕(鐘鼓樓)、東西廊、 東西軒、涼亭、齋館 […]
泉州,簡稱泉或鯉,又稱刺桐城、清源、溫陵,地處福建東南沿海,與台灣隔海相望, 是閩東南沿海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北宋時期,泉州經濟更加繁榮。皇佑年間(1049–1054)「泉州城內畫坊八十,生齒無慮五十萬」 , 是全國絲織中心之一,與杭州並稱一時之盛! 所產綾羅綢緞和絹傘絹扇與青白瓷器、生鐵、銅鼎、鐵針、銅瓦以及糖、酒、茶葉、桂元干、桂林干、 紙張等,都 […]
輕井澤 (Karuizawa) 是日本天皇的渡假勝地,位於長野縣東南部,有「小瑞士」之稱。 淺間山的山麓平地上。四周為淺間山、鼻曲山、碓冰嶺等山峰環繞,夏季氣候涼爽,由於位在海拔約 1000m 的高原地帶,落葉松和白樺樹鬱鬱蒼蒼,充滿清爽的綠意與西歐風情的異國情調, 因此在 19 世紀末,就成為日本有代表性的避暑勝地。 輕井澤位在日本長野縣東南佐久郡町,四周環繞著山岳,淺間山橫列在北方擋住冬天的寒 […]
江戶時代,輕井澤是中山道上的一個宿場,其東側為中山道上著名的碓冰峠,因為翻越碓冰峠要 花不少時間,所以往來的旅人往往會在輕井澤留宿休息後再出發,輕井澤也因此得以繁榮。 在輕井澤宿(舊輕井澤)的附近還有沓掛宿(中輕井澤)、追分宿(信濃追分),合稱「淺間三宿」, 是眺望淺間山勝景的寶地。 明治時代時,雖然輕井澤一度因宿場町的功能喪失而沒落,但1886年夏天加拿大傳教士 Alexan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