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泉州(六八) 塘東 古民居建築 (下)
地處晉江南端圍頭角西坡的塘東村,村中保留有一幢幢排列有序的大屋頂、高屋脊,門路有精美磚石雕刻 的明清時期的紅磚古厝外,還有大量民國時期的番仔樓,以及解放初期時修建的石構民居。 在村後的卓望山上,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西資岩摩崖石刻西方三聖大石佛; 同時,在村西還有一條全國獨一無二、天造地設,長二、三里的觸角狀沙堤。 塘東村中還保留有大量的軍事碉堡和防空洞等,是當年823 台海戰爭的遺跡。 塘東 […]
地處晉江南端圍頭角西坡的塘東村,村中保留有一幢幢排列有序的大屋頂、高屋脊,門路有精美磚石雕刻 的明清時期的紅磚古厝外,還有大量民國時期的番仔樓,以及解放初期時修建的石構民居。 在村後的卓望山上,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西資岩摩崖石刻西方三聖大石佛; 同時,在村西還有一條全國獨一無二、天造地設,長二、三里的觸角狀沙堤。 塘東村中還保留有大量的軍事碉堡和防空洞等,是當年823 台海戰爭的遺跡。 塘東 […]
塘東蔡氏屬青陽衍派。其開基始祖為青陽蔡氏第十六世孫蔡我東,號楊梓。 因拓地建屋於池塘之東,傳衍子孫,故村名塘東。 塘東村的得名,緣于村中有一口面積達4000多平米的龍光池, 那是蔡氏先人用來蓄水排澇,養殖魚鰻的地方,年深月久未免淤淺。 近年則由僑胞捐資,村人出力,清淤深挖,蓄起一塘清水,又在四週砌起石護欄,池中建造一座石亭和 兩道石拱橋,形成“雙龍抱珠”之勢。 一泓碧水,照映著周邊紅磚建築 […]
塘東蔡氏屬青陽衍派。據譜牒記載 : 用明公開基青陽蔡氏為第一世祖,傳至第九世有兄弟四人, 其第四蔡仲寶分居泉州新門外蔡莊,第十三世蔡起東分居大侖。 至第十六世有兄弟三人,長日侖山,居大侖;次日梅林,分居型厝前埔;三日我東,名三,號楊梓,即塘東始祖。 蔡我東于宋末,即1260年左右,從大侖移居楊梓坑,又徙居玉獅(即東井), 娶英林洪氏,生二子:長玉山,次洪基,誅茅辟土,拓地建屋于池塘之東,傳 […]
塘東村民以蔡姓為主,先祖自宋元在此落腳以來,村莊的歷史已有700年之多,自古這裡有海濱鄒魯之稱。 早在明代就孕育出蔡纘、蔡鼎等名聞遐邇的俊賢。 晉江青陽鎮,原是蔡、孫、趙、林、李、莊六姓共同村莊, 唐開元年間,泉州設市舶司,晉江沿海各地商賈常來常往,為給商人肩提供方便,青陽蔡厚第7代裔孫, 在青陽設立五間店面,因此青陽最初名五店市。 隨著海運和商業發達,五店市發展成青陽鎮,1950年泉州改 […]
地處晉江南端圍頭角西坡的塘東村,村中保留有一幢幢排列有序的大屋頂、高屋脊, 門路有精美磚石雕刻的明清時期的紅磚古厝外,還有大量民國時期的番仔樓,以及 解放初期時修建的石構民居……. 塘東蔡氏屬青陽衍派。據譜牒記載,“用明公開基青陽蔡氏為第一世祖,傳至第九世有兄弟四人, 其第四蔡仲寶分居泉州新門外蔡莊,第十三世蔡起東分居大侖。 至第十六世有兄弟三人,長日侖山,居大侖;次日梅林 […]
塘東村在圍頭半島的西側,作為與圍頭村毗臨的一個村莊,震驚中外的八二三炮戰和英雄的圍頭稱號, 使圍頭村成功打造海峽第一村的概念,許多人知道圍頭村卻不知塘東村。 其實,塘東村的旅遊資源極為豐富,但由於缺乏有效的宣傳力度,使得塘東村仍藏在深閨人不識。 地處晉江南端圍頭角西坡的塘東村,村中保留有一幢幢排列有序的大屋頂、高屋脊,門路有精美磚石雕刻 的明清時期的紅磚古厝外,還有大量民國時期的番仔樓,以及解放初 […]
據施姓族譜記載,唐昭宗十六年( 903),有一位叫施典的秘書丞偕子宣教郎敬敷、宣義郎敬承攜帶族人從固始入閩, 他們翻山越蛉,長途跋涉,最後落腳于福建東南沿海的晉江縣錢江(今晉江市龍湖鎮前港村),其後一脈相承,繁衍至今, 是為“錢江衍派”。 就在施典率族人入閩260年之後———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又有一位叫施炳的大理寺評事, 其遠祖施貊于唐僖宗光啟三年( 887年),也是從固始縣率領族人渡江 […]
緊鄰深滬灣的衙口村、南潯村位于龍湖镇區東南部,人口萬餘人。 以縱贯南北的舊街道界分為两個行政村,東為衙口,西為南潯。 两村人口面積基本各半,其中南潯村兼有小埭、山前、田頭、灰窑、橋頭等5個自然村。 衙口建村于北宋後葉,屬晋江縣弦歌里。元朝數十七、八都。 明清两朝沿襲舊制。民國時衙口建霞坡镇,新中国成立后改霞坡镇為衙口镇,衙口仍為镇之所在地。 潯海施氏,始祖諱炳,字庭耀,號煥章,登宋紹興 […]
濒鄰深滬湾的衙口村、南潯村位于龍湖镇區東南部,人口萬餘人。 以縱贯南北的舊街道界分為两個行政村,東為衙口,西為南潯。两村人口面積基本各半, 其中南潯村兼有小埭、山前、田頭、灰窑、橋頭等5個自然村。 衙口建村于北宋後葉,屬晋江縣弦歌里。元朝數十七、八都。 明清两朝沿襲舊制。民國時衙口建霞坡镇,新中国成立后改霞坡镇為衙口镇,衙口仍為镇之所在地。 衙口這一现名,當應追溯到清初。 其时村落规模 […]
據譜牒記載,許姓入閩時間甚早,上迨西漢,下迄唐末,有數百件自中原遷入福建的記錄。 唐中和年間(882 – 885)由固始來閩鎮守漳泉的侍禦許愛,先居瑤林,後遷石龜, 家族繁衍分蓬山、西花、瑤林三大支派, 傳裔遍及二州五邑,繼移居臺灣以及東南亞各國,族裔蕃盛。 晉江許氏多以唐侍禦許愛為人閩始祖。許愛人閩,先居瑤林(今晉江龍湖楊林村), 後嫌其地褊狹,徙居丁亭鄉,即今石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