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泉州(七八) 再訪— 安海 安平橋
一座中古時代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現存古代最長的海港石橋, 有對聯稱頌此橋之歷史地位— 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 它就是安平橋,是先人勤勞智慧的結晶,也是泉州歷史繁華和閩南先輩打拼精神的見證。 安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安海古時稱為安平道,安平橋之名由此而來。 因橋長約5華里,又俗稱五里橋。它屬於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是南 […]
一座中古時代最長的梁式石橋,也是現存古代最長的海港石橋, 有對聯稱頌此橋之歷史地位— 世間有佛宗斯佛,天下無橋長此橋。 它就是安平橋,是先人勤勞智慧的結晶,也是泉州歷史繁華和閩南先輩打拼精神的見證。 安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安海古時稱為安平道,安平橋之名由此而來。 因橋長約5華里,又俗稱五里橋。它屬於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1138),是南 […]
安海鎮在唐、宋以來就是一個繁華的商貿集散地。 《安海志·卷一沿革》記載:安海市。其港通天下商船,賈胡與居民互市。 宋元祐二年丁卯(1087),泉州府設市舶局。客舟自海到者,州遣吏榷稅於此,號曰石井津。南宋建炎四年庚戍(1130), 因東西兩市競利相戕,榷稅吏不能制,州請於朝,乃創石井鎮。朱熹之父朱松為鎮官,此乃安海建制之始。 明朝以降安海港及安海商埠進入繁華的全盛時期。 出現安平之俗好行賈……浮大 […]
《安海志·卷一沿革》記載:安海市。其港通天下商船,賈胡與居民互市。 宋元祐二年丁卯(1087),泉州府設市舶局。客舟自海到者,州遣吏榷稅於此,號曰石井津。 南宋建炎四年庚戍(1130),因東西兩市競利相戕,榷稅吏不能制,州請於朝,乃創石井鎮。 朱熹之父朱松為鎮官,此乃安海建制之始。 明朝以降安海港及安海商埠進入繁華的全盛時期。 安海為文明古鎮,孕育過許多著名的歷史人物, 如宋朝被封為開國侯的軍事家 […]
安海鎮在唐、宋以來就是一個繁華的商貿集散地。《安海志·卷一沿革》記載: 安海市。其港通天下商船,賈胡與居民互市。宋元祐二年丁卯(1087),泉州府設市舶局。 客舟自海到者,州遣吏榷稅於此,號曰石井津。南宋建炎四年庚戍(1130),因東西兩市競利 相戕,榷稅吏不能制,州請於朝,乃創石井鎮。朱熹之父朱松為鎮官,此乃安海建制之始。 明朝以降安海港及安海商埠進入繁華的全盛時期。 出現了安平之俗好行賈……浮 […]
石井書院位於安海鎮,始建於南宋嘉定四年(1211)。 清道光《晉江縣誌》載曰: 石井書院,在府城西南安平鎮,名鼇頭精舍。宋紹興初,吏部郎朱松嘗為鎮官與士人講學,後其子朱熹官同安, 至鎮訪父,時與父客耆士論說經義,鎮人益勤於學。嘉定四年,鎮官游絳白郡守鄒應龍,建書院於鎮西, 如州、縣學之制,命通判朱在(在,文公子)董其事。建大成殿、尊德堂,立富文、敏行、移忠、立信四齋, 繪二先生像于尊德堂,異室而祀 […]
海龍山寺位於晉江縣安海鎮型厝村,為閩南古剎,初名「天竺寺」,後因寺址位於龍山之麓,而名「龍山寺」, 又有「觀音殿」、「普現殿」、「大殿」之稱。 其前身為始建於東漢永平九年(66)的灣海(今安海)土民草創之「閩越王廟」,俗稱「無諸廟」; 迨至隨開泰五年(585)中天竺僧 一粒沙經由南洋抵灣海,並於開皇十二年(592)就寺旁現瑞光之大樟樹雕成千手眼觀音, 即今安海龍山寺「開山老祖」,並進行第一次大修建 […]
在晉江市東石鎮檗谷村,有一座被譽為閩南綠冠上的翡翠的陵園——古檗山莊。 其主人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旅菲富僑黃秀烺。 黃秀烺,字猷炳,東石檗谷村人,生於清咸豐九年(1859)。幼失怙恃,隨兄經商。 後來,他前往菲律賓謀生。經20餘年艱苦奮鬥,成為菲律賓華僑巨富。光緒二十五年(1899)回國,定居於廈門鼓浪嶼。 投資5萬銀元,在廈門開設炳記商行,以信用篤著,獲利甚豐。 清末向清廷捐獻鉅資,受誥封為一品中憲 […]
同處晉江,檗谷黃氏與紫雲黃氏源本同而派系分。 有關檗谷黃氏的由來,在明永樂《族譜世系圖序》云:謹按黃之先,出自黃帝,其後為少昊,為顓頊。 而頊之曾孫日陸終者,分封于黃,遂以國為氏。故天下黃氏,莫不本于斯焉。 唐末有諱岸者,先光州固始人也, 避地居閩。其後有諱泰者,仕南(原文如此,疑為南唐)為宰相。 時閩亂,建議平閩,功成不居,遂辭官而隱于泉。及卒,葬于柰湖山之原,其子孫散在福、興、晉、惠。 […]
東石古寨位於晉江市東石鎮鎮區,北望晉南山嶽村落,向南虎視圍頭灣,與金門島遙相呼應。 與東石寨相連的是佛門聖境大覺寺。 東石鎮正南伸出一片白茫茫的沙灘橫臥海中,是石井灣兩岸的河流匯入大海沖積而成,名白沙半島。 正對金門島,探入石井灣,扼守通向石井、東石、安海、水頭等繁華集鎮的航路, 為兵家必爭之地。 東石寨面對東海,形如半月,故有半月沉江之雅稱。 據清蔡永兼《西山雜誌》記載,此寨原是春秋時代的佘家寨 […]
金井鎮位於晉江東南端,總面積五十六.二七平方公里。 傳說明初有某運使押送鹽船泊于井尾海邊,令船工上岸汲取淡水,然所汲水皆鹹澀不能飲用。 後在下厝窪地挖井,不數尺,泉湧如注,甘潤清洌。運使大喜,書金井甘泉四字鐫于石,立井旁為記。 自此,易井尾舊稱為金井之新名。 金井鎮共轄1個社區、20個行政村,分別是:金井社區、古垵村、石圳村、福全村、溜江村、洋下村、 南江村、岩峰村、圍頭村、湖厝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