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遊踪
黟縣 舊城區漫步 (二)
黟縣古稱黝(黟的異體字),始建於秦二十六年(-221)。 北枕黃山,南望白岳,四面群山環抱,自古便享有小桃源之美譽。 西漢鴻嘉二年(-19)六月,黝縣改為廣德國。鴻嘉五年,廣德國被廢除,復稱黝縣。 王莽始建國二年(10),黝縣改稱朔鹵,屬丹陽郡。建武元年(25),復稱黝縣。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將原歙縣劃分為歙、休陽、新定、黎陽四縣, 加上黟縣、始新共六縣從丹陽郡分出,置新都郡,從此改黝 […]
黟縣 舊城區漫步 (一)
黟縣是黃山市最小的一個縣,也是最古的縣之一。 黟縣北枕黃山,南望白岳,四面群山環抱,自古便享有小桃源之美譽。 黟縣境內連綿的群峰與黃山聯為一體,在歷史上曾阻礙了古黟與外部世界的交往, 造就了黟縣「世外桃源」般的生態環境。 黟縣境內至今仍存有保護完整的古民居3600幢,為皖南之首。 西遞、宏村、南屏、關麓、屏山等古民居建築村落布局嚴謹,工藝精湛, 蘊藏著極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其中西遞、宏村已 […]
黟縣 西遞村古民居 (四)
西遞村古街道西遞村位於安徽省黄山市黟縣東南部,四面環山, 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匯聚。 現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 2000年11月30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西遞村面積12.96萬平方米,村民以胡氏宗族爲紐帶,聚族而居。 該村始建於宋,盛於明清。現存明代民居29幢,清代民居95幢。 建築物主要爲木構磚牆,采用抬梁或穿鬥構架,院落平面講究對 […]
黟縣 西遞村古民居 (三)
西遞原名西川,又稱西溪,乃取村中三條溪水東向西流之意, 又因位於徽州府西,曾設「鋪遞所」,故改名西遞; 建於北宋皇佑年間,距今已有950餘年歷史,村落平面呈船形,占地16公頃。 村外群峰連綿,風光秀麗,至今仍然保留著明清古民居300餘幢, 其中保存古樸完整的有124幢,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大量的磚、木、石雕等藝術佳作點綴其間。 目前,整理開放的有凌雲閣、胡文光刺史牌樓、瑞玉庭、 […]
黟縣 西遞村古民居 (二)
西遞村始祖原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 西遞因而屬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胡氏聚居村落。 部分村民從1465年起開始經商,並於經商成功後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 在17世紀中葉,村民中有人從經商轉向官場所產生的影響使村莊得到發展。 18世紀到19世紀,西遞的繁榮達到最頂峰,當時村裡有大約600戶居民。 西遞村中一條主道貫穿東西,與其兩側各一條與之平行的街道一起 […]
黟縣 西遞村古民居 (一)
西遞村始建於11世紀的宋朝的元祐(宋哲宗)年間, 由於河水向西流經這個村莊,原來稱為「西川」。又因為在村西古有驛站,稱「鋪遞所」, 故而得名「西遞」,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稱。 西遞始祖為唐昭宗李曄之子,因遭變亂,逃匿民間,改為胡姓, 西遞屬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胡氏聚居村落。 胡家從1465年起開始經商,他們經商成功,因而大興土木,建房、修祠、鋪路、架橋。 在17世紀中葉,胡家中有人從經商轉 […]
黟縣 盧村古民居 (三)
盧村最具典型、最有特色的是木雕樓,它體現出徽派民居的精華。 盧村木雕樓是由七家裡民居組成的木雕樓群, 主要包括志誠堂、思濟堂、思成堂、玻璃廳等宅院。 盧村現有保存完整的明清古民居65餘幢, 特別是盧村木雕樓,被譽為「徽州第一木雕樓」。 盧村木雕樓由七家古民居組成的木雕樓群, 包括志誠堂、思濟堂、思成堂、玻璃廳等宅院, 這七家木雕樓群都是盧氏33世祖盧幫燮於清道光年間建造, 盧幫燮人稱盧 […]
黟縣 盧村古民居 (二)
黟縣境內至今仍存有保護完整的古民居3600幢,為皖南之首。 西遞、宏村、南屏、關麓、屏山等古民居建築村落布局嚴謹,工藝精湛,蘊藏著極其豐富 的文化內涵,其中西遞、宏村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黟山竹枝詞》是吟詠古徽州黟縣的創作,多記風土民情、山川形勝。 俞正燮有竹枝詞:「兩般勝貴米與錢,大業從來說墾田;人眾真難為造物,苞蘆已值到山顛。」 又「幾層小樓傍山隈,六尺地從三戶開;遊客不知 […]
黟縣 盧村古民居 (一)
黟縣,安徽省黃山市下轄的一個縣。面積847平方公里,人口10萬。 黟縣是黃山市最小的一個縣,也是最古老的縣之一。 黟縣古稱黝(黟的異體字,音同黟),始建於秦二十六年(-221)。 西漢鴻嘉二年(-19)六月,黝縣改為廣德國。鴻嘉五年,廣德國被廢除,復稱黝縣。 王莽始建國二年(10),黝縣改稱朔鹵,屬丹陽郡。建武元年(25),復稱黝縣。 1950年屬太平、石台的美溪、柯村、宏潭劃歸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