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去泉州(一一三) 再訪— 德濟門遺址
泉州城,舊城牆已於1923年-1937年間拆除。現有重建的臨漳門、朝天門、泉山門。 2006年,德濟門遺址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初,泉州夯土築城,此為建城之始。 天佑三年(906),王審知築子城。北宋宣和二年(1120),泉州知州陸藻增築泉州羅城。 城門的變化見證著古城的發展。 自唐代州治從今南安豐州遷至今泉州城區,泉州城垣共築過五座:故城、子城、衙城、羅城、新羅城。 五座 […]
泉州城,舊城牆已於1923年-1937年間拆除。現有重建的臨漳門、朝天門、泉山門。 2006年,德濟門遺址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唐初,泉州夯土築城,此為建城之始。 天佑三年(906),王審知築子城。北宋宣和二年(1120),泉州知州陸藻增築泉州羅城。 城門的變化見證著古城的發展。 自唐代州治從今南安豐州遷至今泉州城區,泉州城垣共築過五座:故城、子城、衙城、羅城、新羅城。 五座 […]
泉州,有著千年的海交史,在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唐代,泉州與揚州、廣州、交州並稱為中國南方四大對外通商口岸,是中國與亞、非地區海外貿易 的重要港口,曾以刺桐港聞名於世界。 數以萬計的外國商人、水手、使節和傳教士等,遠涉重洋來到泉州從事經商貿易和宗教文化活動, 泉州古城頓時成為市井十洲人的國際繁華都市。 宋代泉州港「風檣鱗集,舶計驟增」,出現了漲海聲中萬國商一的盛況,對外 […]
「水流雲行─閩台書法五百年特展 」 8月下旬於閩台緣博物館開幕,何創時基金會應邀展出近百幅名家書法, 如黃道周、張瑞圖、許友、葉向高、宋玨、鄭簠、林則徐、沈葆楨、林徽因、林語堂、弘一法師等一批在中國文化史、 書法史上有重要影響的名臣、學者、文人、書法家, 透過先賢們的書寫和手澤,展現豐富多元的閩台文化藝術。 四百五十年前的明隆慶元年(1567),明政府在海澄月港(今龍海)設縣,開設「洋市」 […]
據清道光《晉江縣誌》載 : 泉州城牆始建於唐代,南宋紹定三年(1230),郡守游九功築泉州翼城, 在泉州鎮南門沿江為蔽成石城。該城基寬8尺,高盈丈,長438丈。 元至正十二年(1352),監郡偰玉立廢羅城之鎮南門,徑就翼城拓建。 內外皆石,南門曰德濟。 明、清兩代,城屢有修葺。 20世紀30年代,泉州市政當局多次大肆拆城,惟德濟門留存, 直至1948年毀於大火,其址遂埋地下。 […]
泉州歷史悠久,經濟開發早在周秦時期古閩越人就已開始。 西周秦漢時期屬閩越地,三國吳永安三年(260),會稽南部都尉改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縣地置東安縣, 縣治在今南安市豐州鎮,但因人口稀少,不久復原,直到200多年後的南朝梁才再次設縣。 西晉末年,中原戰亂,有中原人入泉,多沿江而居,由于思念晉朝故土,晉江由此得名。 他們帶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使晉江兩岸得到開發。 南朝梁天監間(502-51 […]
泉州最早向台灣移民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 據記載,南宋乾道七年(1171),泉州知州汪大猷曾「遣民屯秒戍澎湖,編管台灣戶籍。」 到了元代,著名旅行家汪大淵從泉州浮海到澎湖,他在《島夷志略》一書中寫道: 「澎湖分三十六島,巨細相間,坡壟相望」,「自泉州順風,二晝夜可至┅┅泉人結茅屋居之,各遂生育。」 其時澎稱為「泉州外府。」 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澎湖建起了一座媽祖廟,稱為娘媽宮,即今為澎湖縣馬公鎮的提標 […]
燕黃族譜記載,答喇真後裔以其祖地北京大興燕山為源頭,取「燕山衍派」為堂號, 改南安豐州居住地為「燕山」,取姓為黃,自其五世起,後裔取名便已漢化。 宋元時期,泉州刺桐港號稱「東方第一大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的聚集地和交匯點, 呈現「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的繁榮景象,創造了一種獨有的多元文化現象, 且世界幾大宗教並存。 元代泉州為統領中國南方景教之地,說明其信徒眾多,地 […]
燕山黃氏以「燕山衍派」為堂號,燕山指的就是元朝時的元大都。 根據地方志和族譜記載,燕山黃開基始祖答刺真,生於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 宋末元初時隨元軍入福建,元世祖至元年間中進士,歷任南安縣尉、福州路海口總場總憲兵使等職, 進爵「忠勇」。 答刺真在福建為官時,德惠於民,深受百姓愛戴,後來便「以官為家,入籍南安,復故氏黃」, 1326年去世,葬在豐州獅子山。 經過700多年歲月的變遷,如今的 […]
豐州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留下了很多歷史人物的足跡, 有很豐厚的歷史底蘊,也積累了很多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的文物和名勝古跡。 清代的《泉州府志》就稱這九日山奧衍明秀、溪流演漾、峰巒映發、隱為一區。 站在豐州蓮花峰三生石上,環眺四週,周圍的山川盡收眼底, 使人頓生一種懷古之幽情。 九日山集山、水、溪、橋為一體,人文及自然景觀一應俱全,根據歷史記載,共有三十六勝景。 唐朝時,有這幾位 […]
《泉州府志》就稱這九日山奧衍明秀、溪流演漾、峰巒映發、隱為一區。 站在豐州蓮花峰三生石上,環眺四週,周圍的山川盡收眼底,使人頓生一種懷古之幽情。 根據歷史記載,唐朝時,有這幾位名人來過九日山。 唐德宗年間的姜公輔,留在九日山東峰上結廬隱居十五年。後人為了紀念他,才將東峰叫做姜相峰。 人們為了紀念高風亮節的唐朝名士秦係,便也將西峰叫做高士峰。 許多文人墨客慕名來到這裡,相濡題記,讓此間更添人文地底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