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 打狗英國領事館
1860年北京條約開放了台灣包括打狗、安平、淡水、雞籠四個港口, 英國率先在台設立領事館,至1864年英領事館自淡水遷至打狗,次年英商天利洋行建竣此館, 1867年英國向商行承租設立領事館,因此該館建立時間應比淡水紅毛城還要早……. 咸豐八年(1858) 清廷簽訂天津條約,被迫開放淡水、雞籠(今基隆市)、安平、打狗四港。 同治三年(1864) 打狗港設置海關,正式開港,英領 […]
1860年北京條約開放了台灣包括打狗、安平、淡水、雞籠四個港口, 英國率先在台設立領事館,至1864年英領事館自淡水遷至打狗,次年英商天利洋行建竣此館, 1867年英國向商行承租設立領事館,因此該館建立時間應比淡水紅毛城還要早……. 咸豐八年(1858) 清廷簽訂天津條約,被迫開放淡水、雞籠(今基隆市)、安平、打狗四港。 同治三年(1864) 打狗港設置海關,正式開港,英領 […]
「水底寮」位於屏東縣枋寮鄉台1線與台17線的交會處,由現今的「天時」、 「地利」、「人和」三村形成昔日的「水底寮街」。 「水底寮」聚落的源起可以追溯到明永曆12年(1658),當時大武力放索社的馬卡道族, 由「浸水營古道」進入此處狩獵及開墾,因原本為森林中的積水窪地,而稱為「水底寮」。 清康熙50年(1711)枋寮墾首黃茂純率眾至水底寮拓墾, 後在此設有「換番所」(漢番交易之處),逐漸聚集成街市, […]
林邊出了許多名門望族,大戶人家特別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被稱之為「林仔邊三記」的 「黃家中記」、「黃家金記」 以及「鄭家安記」 等商號 ,三記財勢雄踞一方,對於地方上的政務、 財經都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其中的中記資產之龐大,甚至在屏東地區留下俗諺「萬丹李仲義,林邊黃中記」的諺語, 據說當時黃家中記的土地之多,號稱黃家的人如果要從林邊走到台南的話,從林邊到岡山一段 是不需要走到別人的土地上,足見黃家 […]
佳里子龍廟,又稱佳里永昌宮,位於臺南市佳里區子龍里,主祀趙聖輔天帝君。 為奉祀三國名將常山趙子龍開台首廟,亦是台灣少數供奉三國名將趙子龍的廟宇之一。 當地聚落也因廟得名為「子龍廟」或再訛作「子良廟」, 日治時期糖鐵並設置子良廟車站, 而在當地設立的「子龍里」更成為國內少數以神明姓名來命名的村里之一。 清朝康熙三十年(1691),佳里興堡東勢寮村民為求精神寄託,決定築草寮供奉神明。 此時村人林廷龍於 […]
水上鄉舊稱「水堀頭」,清康熙年間漢人移民進入水堀池拓墾, 聚落便命名為「水堀頭」。 日治前期的1901年設立嘉義廳直隸「水堀頭區」,管轄嘉義西堡內之水堀頭街、崎仔頭庄、柳子林庄、 外溪洲庄、十一指厝庄、南靖庄、下藔庄;柴頭港堡內之下塗溝庄、大崙庄、大堀尾庄、巷口庄、粗溪庄、 埤蔴腳庄、白鴿厝庄、管事厝庄、大溪厝庄、柴頭港庄、港仔坪庄、劉厝庄。 1920年台灣地方改制時,因機場阻隔, […]
中林里包含了二個聚落,在中央的中林以及在里以西的樊厝。 兩個聚落都在乾隆年間就有人進來開墾、居住。 中林的聚落組成方式是由很多組血緣聚落形成的,而且都以姓為名的幾個角頭, 如吳厝、陳厝、王厝、蔡厝、張厝、林厝。 後來,又陸續有其他姓氏搬遷進來,所以現在是多姓居住的情況。 穿梭在中林小巷道空間裡,可以發現有幾種不同型態的民居建築, 從傳統的民居建築「土埆厝」、「竹管厝」到現在的民居樓房建築,都共存在 […]
湖內區早在先民尚未從大陸移民來時,就已經有原住的平埔族人在此開發居住。 文史學家曾在湖內區境,發現他們的遺蹟,並命名為 「大湖文化」。 湖內區位於高雄縣的西北部,北以二層行溪與臺南市灣裡地區及臺南縣仁德鄉為界, 西鄰茄萣鄉,東、南兩面則與路竹鄉接壤。 湖內鄉雖地近臺南縣市,但荷蘭時期是否有漢人入墾定居,因文獻無徵,難以確定。 明鄭入臺以後,漢人拓墾的腳步逐漸向南越過二層行溪,本鄉乃成為當時 […]
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簡稱玫瑰堂,俗稱前金天主堂(但實際上並非位於前金區), 是位於台灣高雄市的愛河橋畔的一座天主教教堂,創始於清咸豐九年(1859) ,為天主教會在台灣重新開教以來 建立的第一座教堂,也是近代台灣天主教會的發源地, 現在為天主教高雄教區之主教座堂。 2001年在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票選中榮獲全國第一。 清朝以後,打狗地區墾殖地區日漸擴大,本區始有移民殖墾漸成聚落。 當時分為前矜、後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