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洋樓(三) 得月樓 黃輝煌洋樓
位於水頭的「得月樓」建於民國二十年(1931),由早期出洋落番印尼打拼的僑商<黃輝煌> 所肇建,並同時興建了「黃輝煌洋樓」一幢,且在與「得月樓」之間,建造「番仔厝」; <得月樓> 是中界洋樓建築群中最具代表性的,經常登上觀光旅遊宣傳品的封面, 儼然金門采風的代言者….. 水頭早在1315年左右便有人開墾,目前的規模是清乾隆以後的發展。有文字記載的水頭聚落開庄是李 […]
位於水頭的「得月樓」建於民國二十年(1931),由早期出洋落番印尼打拼的僑商<黃輝煌> 所肇建,並同時興建了「黃輝煌洋樓」一幢,且在與「得月樓」之間,建造「番仔厝」; <得月樓> 是中界洋樓建築群中最具代表性的,經常登上觀光旅遊宣傳品的封面, 儼然金門采風的代言者….. 水頭早在1315年左右便有人開墾,目前的規模是清乾隆以後的發展。有文字記載的水頭聚落開庄是李 […]
水頭聚落在清朝之時,即有「文里」的美名,三、四十戶的聚落中即興辦了四維堂、怡齋、懋齋、卓齋、酉堂等私塾學堂。 到民國十年(1931),由於學生人數逐漸增多,水頭的黃氏宗族,即開始向印尼僑商募款,1927年委由僑商黃獻亮返回水頭主持建校事宜,1932年完成建校,定名「金水小學」 1932年金水小學落成,位在前水頭村中界之地;學校成立後,交由聚落中有名望的鄉紳組織董事會進行管理,同時在印尼麻里巴板(B […]
<陳詩吟> 為金門高坑人,通曉經史,原以教書為業。光緒二十八年(1903) 出洋新加坡、印尼從事貿易商辦,發跡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物資孔急的年代。民國二十一年(1932) 與四夫人<薛賢珍>返鄉購地建屋, 然而並未如傳統一般在老家高坑興築大宅,而是選擇在金門最繁榮的後浦街 . . . . 陳詩吟洋樓位於奎閣(魁星樓) 旁, 大約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 […]
中壢著名的劉氏古厝<燃藜第> ,係由劉氏先人家城公於1910年代所興建。其附屬的建築物<紅樓> 建築樣式似英國19世紀中後期發展的殖民地樣式建築(Verandah ColonialStyle),據稱採用進口紅磚營建,應為模仿其造形的擬洋樓建築。 紅樓,原為採礦公司的舊址。建築樣式神似英國人因應殖民地印度的風土氣候所發展,爾後於19世紀中後期普及於東南亞,以及台灣、中國大陸與 […]
光緒六年(1880),馬偕博士回加拿大募款。次年底回臺後以此款買地,親自設計、監造<牛津學堂>。光緒八年(1882)竣工開學,並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 Oxford College )。大正三年(1914)原址開辦<淡水中學校>….不僅是北臺第一所西學學堂,也是台灣神學院, 淡江中學和真理大學的搖籃地…. 現<牛津學堂>仍保留於舊稱為& […]
馬偕博士於同治十一年 (1872 ) 3 月 9 日 自打狗登陸淡水,當晚寄宿英商寶順洋行 Mr. John Dodd 在鼻仔頭的公館,隨即出外旅行踏查一個月之久, 回淡水後 4 月 10 日在當時的龍目井街(今馬偕街 24 號後),租得一清軍的廢馬廄,作為臨時居所, 開始其在台灣北部及東部三十年傳教事業…. 三年後馬偕的工作基礎已穩,加拿大教會也決定將派助理牧師來淡水協助馬偕,並匯寄 […]
馬偕博士是加拿大安大略省( Ontario)牛津郡(Oxford)人,出生於1844年,少時曾聽聞英國宣教師賓威廉( Rev.William C.Burns)牧師講述在廈門傳教的情形,自美國普林斯頓(Prinston)神學院畢業後不久,向長老教會申請海外宣教獲准,同治十年(1871)奉派來臺。 馬偕來臺後先在臺灣南部學習閩南語,次年3月9日乘輪船北上抵達淡水,並以淡水為根據地對臺灣北部開始進行佈道 […]
牛津學堂(Oxford College),又稱為「理學堂大書院」,是加拿大基督教長老教會傳教士馬偕博士(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于1882年在台灣北部淡水地區創立的西式現代化學校。目前作為馬偕紀念資料館、北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史蹟館、真理大學校史館使用…. 咸豐年間因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開放臺灣通商口岸,淡水亦為其中之一,西方宗教因而傳入,同治十年(1871) […]
大安港舊稱「海翁窟港」(海翁即鯨魚,令海墘村一帶),明朝末年似乎與大陸已有通商關係。康熙四十年(1701)前後.部分漢人由鹿港北進並自大安港登陸,進而闢地拓墾,其間有閩籍張、林兩姓及粵籍邱姓族人率先開墾大安、鐵砧山腳、日南及九張犁等荒埔。 根據道光二十年(1840)台灣道<姚瑩> 所奏請之<台灣十七口設防狀> 中提及:「大安港,舊有砲台1座,台左側矮牆十餘丈,乃北路協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