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洋樓(六) 成功 陳景蘭洋樓
成功舊稱「陳坑」,以陳姓為主的聚落,因此洋樓又被稱為「陳坑大洋樓」,樓高二層,面寬七開間,磚木結構,外觀為拱廊柱式建築,氣派恢宏,當年為全島形制最具規模的洋樓。陳景蘭是在年輕時落番到新加坡謀生,經商有成後在民國十年(1921) 回鄉興建洋樓 … 陳景蘭洋樓位於金門島中部,有金門第一洋樓美名。 景蘭山莊完工於民國十年(1921),為赴印尼勿里洞、新加坡經商的<陳景蘭> ,在民 […]
成功舊稱「陳坑」,以陳姓為主的聚落,因此洋樓又被稱為「陳坑大洋樓」,樓高二層,面寬七開間,磚木結構,外觀為拱廊柱式建築,氣派恢宏,當年為全島形制最具規模的洋樓。陳景蘭是在年輕時落番到新加坡謀生,經商有成後在民國十年(1921) 回鄉興建洋樓 … 陳景蘭洋樓位於金門島中部,有金門第一洋樓美名。 景蘭山莊完工於民國十年(1921),為赴印尼勿里洞、新加坡經商的<陳景蘭> ,在民 […]
<古崗> 在金門縣金城鎮古城里, 原名滸興,清時名為<古坑>,民初改名<古岡>,現名則為古崗。古崗分小社、中界(大堡)、西勢,為一依山傍水的村莊,前有古崗湖、獻台山,後有石紫山。居民以董為大姓,尚有蔡、馬、宋、葉…等。 古崗是一沿山坡建築的聚落,村落早時以農漁為業,然而生活不易,不少村民轉往南洋一帶發展,其中以星、馬、印尼為主。聽說雲林古坑、澎湖亦有古崗董姓之後 […]
金門的董氏一族開基於明代洪武年間,始祖<楊崑> 因牧羊釀禍而遠避金門古崗,原籍來自於晉江沙堤(今石獅市永寧鎮沙堤村); 後代曾出過一位進士<董颺先> ,他的姪女董氏在崇禎十四年(1641)被許配給<鄭成功>,崇禎十五年(1642)十月初二還生下兒子<鄭經>。 清代《溫陵沙堤董氏分派宗普》:「沙筑公年五十六始登科,素凜廉,隅見大義。其胞姪女酉姑配國姓。 […]
位於水頭的「得月樓」建於民國二十年(1931),由早期出洋落番印尼打拼的僑商<黃輝煌> 所肇建,並同時興建了「黃輝煌洋樓」一幢,且在與「得月樓」之間,建造「番仔厝」; <得月樓> 是中界洋樓建築群中最具代表性的,經常登上觀光旅遊宣傳品的封面, 儼然金門采風的代言者….. 水頭早在1315年左右便有人開墾,目前的規模是清乾隆以後的發展。有文字記載的水頭聚落開庄是李 […]
水頭聚落在清朝之時,即有「文里」的美名,三、四十戶的聚落中即興辦了四維堂、怡齋、懋齋、卓齋、酉堂等私塾學堂。 到民國十年(1931),由於學生人數逐漸增多,水頭的黃氏宗族,即開始向印尼僑商募款,1927年委由僑商黃獻亮返回水頭主持建校事宜,1932年完成建校,定名「金水小學」 1932年金水小學落成,位在前水頭村中界之地;學校成立後,交由聚落中有名望的鄉紳組織董事會進行管理,同時在印尼麻里巴板(B […]
<陳詩吟> 為金門高坑人,通曉經史,原以教書為業。光緒二十八年(1903) 出洋新加坡、印尼從事貿易商辦,發跡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物資孔急的年代。民國二十一年(1932) 與四夫人<薛賢珍>返鄉購地建屋, 然而並未如傳統一般在老家高坑興築大宅,而是選擇在金門最繁榮的後浦街 . . . . 陳詩吟洋樓位於奎閣(魁星樓) 旁, 大約於民國二十二年(1933) […]
中壢著名的劉氏古厝<燃藜第> ,係由劉氏先人家城公於1910年代所興建。其附屬的建築物<紅樓> 建築樣式似英國19世紀中後期發展的殖民地樣式建築(Verandah ColonialStyle),據稱採用進口紅磚營建,應為模仿其造形的擬洋樓建築。 紅樓,原為採礦公司的舊址。建築樣式神似英國人因應殖民地印度的風土氣候所發展,爾後於19世紀中後期普及於東南亞,以及台灣、中國大陸與 […]
光緒六年(1880),馬偕博士回加拿大募款。次年底回臺後以此款買地,親自設計、監造<牛津學堂>。光緒八年(1882)竣工開學,並取名為「理學堂大書院」( Oxford College )。大正三年(1914)原址開辦<淡水中學校>….不僅是北臺第一所西學學堂,也是台灣神學院, 淡江中學和真理大學的搖籃地…. 現<牛津學堂>仍保留於舊稱為& […]
馬偕博士於同治十一年 (1872 ) 3 月 9 日 自打狗登陸淡水,當晚寄宿英商寶順洋行 Mr. John Dodd 在鼻仔頭的公館,隨即出外旅行踏查一個月之久, 回淡水後 4 月 10 日在當時的龍目井街(今馬偕街 24 號後),租得一清軍的廢馬廄,作為臨時居所, 開始其在台灣北部及東部三十年傳教事業…. 三年後馬偕的工作基礎已穩,加拿大教會也決定將派助理牧師來淡水協助馬偕,並匯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