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嶼 赤馬 李氏洋樓 (清雲家園)
西嶼鄉赤馬舊稱「緝馬灣」,有關「緝馬灣」一詞之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陳憲明教授則從漁法的角度切入:原地名緝馬灣應該是指該地先民曾在海灣使用緝仔網捉魚的意思,所以「馬」字只是口語「緝仔」尾音的借用字而已。 (網路上照片) 《臺灣地名辭書 卷六澎湖縣》則以台語發音推敲「緝仔」或「䗩仔」諧音,為沿海地區之牡蠣或岩生貝類之殼,「緝馬」發音與之相似,故其名稱來由,應與此亦有相關。 赤馬最早的書寫是䗩仔灣, […]
西嶼鄉赤馬舊稱「緝馬灣」,有關「緝馬灣」一詞之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陳憲明教授則從漁法的角度切入:原地名緝馬灣應該是指該地先民曾在海灣使用緝仔網捉魚的意思,所以「馬」字只是口語「緝仔」尾音的借用字而已。 (網路上照片) 《臺灣地名辭書 卷六澎湖縣》則以台語發音推敲「緝仔」或「䗩仔」諧音,為沿海地區之牡蠣或岩生貝類之殼,「緝馬」發音與之相似,故其名稱來由,應與此亦有相關。 赤馬最早的書寫是䗩仔灣, […]
赤崁之解釋,除為紅毛城舊址的解釋外,另有一說認為:「赤崁村位於白沙島東北端之高地,從海上仰望崖壁,先民稱它為「崁」。 海崖的岩壁,除了上面覆蓋的柱狀玄武岩外,大都是多孔狀玄武岩及亞多孔狀玄武岩所構成的,歷經千百萬年的風化作用,由於鐵質的入侵及氧化作用,產生紅土化,因而使海崖呈現一片赤紅顏色,在藍天碧海的襯托下,赤紅色的海崖特別醒目,「赤崁」的名稱就是由此而得來的。 根據《澎湖紀略》的記載,赤崁村在 […]
「鎮海」亦作「鎮海港」,位於澎湖北山嶼南段偏北,明代天啟四年(1624),因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澎湖媽宮風櫃尾築建城砦,明軍為驅逐荷蘭軍隊,便在澎湖各處堆砌土城,截斷荷軍海路補給,順利迫使荷軍離開澎湖,鎮海便為其中一築城地點。 惟明軍隨荷軍退離亦撤守土城,其土城早於清季坍塌圯毀,僅有寥寥城跡殘存於現址。 自明代有信史起,鎮海便常為水師駐兵據點,防範海寇,故而名之,清領時期屬「鎮海澳」,日治時期改隸「白 […]
中山基督長老教會所屬建築落成於1937年, 為一位於台北市市區的哥德式新教教堂。 本屬國有財產的該教堂於1972年捐贈給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並於1998年10月14日指定成直轄市定古蹟。 1895年,臺灣邁入日治時期,日本基督教大小派別達成共識, 以不分教派的「基督信徒一致會」為跳板,展開對台灣各地的宣教。 同時,一致會特地派遣牧師河合龜輔於 1896年5月先行前往臺灣展開傳教工作。 1927年,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濟南教會,通稱濟南教會、濟南基督長老教會, 原名臺北幸町教會,是位於臺北市中正區的長老會教堂,因位處 博愛特區一帶的濟南路而得名。 其由台北日本基督教會於1916年興建落成, 戰後移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管理, 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另有「台北國語禮拜堂」共用此教堂。 1895年,日本基督教傳道局第10回大會承認台灣傳道開始案, 派遣日本基督教會的河合龜輔牧師於1896年5月27日來到台北 […]
早在漢人來到以前平埔原住民巴賽族雞籠社就已住在該島, 16世紀漢人航海時稱該島為大雞籠嶼, 西班牙統治時期西班牙人在和平島築城,稱為聖薩爾瓦多城。 清代時漢人又因住在島上的平埔族關係稱該地為「社寮」, 日治時期行政區為社寮町, 但是島名仍稱「社寮島」。 戰後改為和平島…… 諸聖教堂(Todos los Santos Church ) 是位於和平島平一路 的天主教教堂遺址,為 […]
楓港是屏東縣枋山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舊名「風港」,位於該鄉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楓港村、善餘村。 其為南臺灣重要的交通節點,南迴公路由此為起點, 同時也是省道台1線、台9線的終點,以及台26線的起點所在, 傳統上是臺灣西部通往東臺灣與恆春半島的必經之地。 清乾隆三十年(1765) 泉州人陳玉代率漢人由平埔族俗贖地拓墾楓港。 1628年由北勢寮、水底寮倆地村民移居於楓港村,從事 […]
關仔嶺基督教會堂位於白河區175縣道嶺頂段旁, 隸屬於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教堂以石頭砌成, 因此也俗稱為「石頭教會」。 清光緒年間1884年5月11日,傳道師吳葛及當地的信徒始 建設關子嶺教會,最初僅僅是簡陋的竹厝,1906年才改建為土角厝, 1924年由信徒籌措日幣五千元,將關仔嶺教堂改為現在樣貌的石頭厝, 1930年因大地震之故而於次年重建。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關子嶺教會屬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