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山 楓港 董氏洋樓(泉德興)
楓港是屏東縣枋山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舊名「風港」,位於該鄉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楓港村、善餘村。 其為南臺灣重要的交通節點,南迴公路由此為起點, 同時也是省道台1線、台9線的終點,以及台26線的起點所在, 傳統上是臺灣西部通往東臺灣與恆春半島的必經之地。 清乾隆三十年(1765) 泉州人陳玉代率漢人由平埔族俗贖地拓墾楓港。 1628年由北勢寮、水底寮倆地村民移居於楓港村,從事 […]
楓港是屏東縣枋山鄉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 舊名「風港」,位於該鄉南部。 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包括楓港村、善餘村。 其為南臺灣重要的交通節點,南迴公路由此為起點, 同時也是省道台1線、台9線的終點,以及台26線的起點所在, 傳統上是臺灣西部通往東臺灣與恆春半島的必經之地。 清乾隆三十年(1765) 泉州人陳玉代率漢人由平埔族俗贖地拓墾楓港。 1628年由北勢寮、水底寮倆地村民移居於楓港村,從事 […]
關仔嶺基督教會堂位於白河區175縣道嶺頂段旁, 隸屬於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教堂以石頭砌成, 因此也俗稱為「石頭教會」。 清光緒年間1884年5月11日,傳道師吳葛及當地的信徒始 建設關子嶺教會,最初僅僅是簡陋的竹厝,1906年才改建為土角厝, 1924年由信徒籌措日幣五千元,將關仔嶺教堂改為現在樣貌的石頭厝, 1930年因大地震之故而於次年重建。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關子嶺教會屬於臺灣基督長老教會, […]
1903 年,巴克禮牧師、伊莉莎白牧師娘在東門街買一間房子, 作為神學院教師的宿舍。 由於伊莉莎白牧師娘看見東門街附近教會醫院、 學校與教士傭工等本土信徒的信仰需要,禮拜日晚上就利用那裡 從事做佈道的工作,稱為「福音堂」,教「詩調」,傳道理,建立團契。 當團契人數變多後,就於禮拜二下午、禮拜三晚上有祈禱會, 便於東門附近的會友以及附近想要認識信仰的民眾參與聚會, 在 1906 年 6 月正式成為太 […]
湖內區內共有14里,其中包括大湖里、田尾里、 湖內里、湖東里、(以上為大湖地區)、海埔里、海山里、 劉家里(以上為海埔地區)太爺里、公舘里、葉厝里(以上為 太爺地區)、文賢里、中賢里、 逸賢里(以上為文中逸賢地區) 及忠興里(以上為忠興地區)等。 目前除海埔里、海山里、劉家里及忠興里外, 均已經完成都市計畫使用分區的劃定。 海埔、海山、劉家等三里泛稱為海埔地區……. 日治初 […]
湖內區得名自境內的大湖與圍仔內兩大聚落, 前身「湖內鄉」,位於高雄市的西北方,北邊隔著二仁溪 與臺南市南區、仁德區相望,西側與茄萣區相鄰, 東邊與南邊緊貼路竹區。 明治42年(1909)12月,臺灣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 第7度調整地方行政區域,除將原有20廳廢和為12廳, 廳下仍置支廳外,其下再設區、里、庄三級地方行政體系, 其中新設的區為以前的一里或數里合併, 為日後鄉鎮範圍的雛形。 本區當時 […]
清領初期,線西地區隸屬諸羅縣。 1723年,彰化設縣,線西地區改隸彰化縣半線保。 1812年,清廷將半線保一分為二,線西地區改隸半線西保。 1875年,清廷將「保」易為「堡」,故半線西保改名「半線西堡」。 1887年,半線西堡簡化為「線西堡」。 1895年日治之後;1897年,實施行政區制,線西地區改隸 臺中縣和美線辦務署。1898年,線西地區再改隸彰化辦務署。 1901年,彰化立廳,線西地區改屬 […]
太平境基督教會建築有白色三角屋脊、五角窗形、 拱形的多角屋頂,有著濃厚的教會風格。 本教會是英國長老教會以醫療傳道,將基督的福音傳來台灣之 紀念教會,是全台最早的教會,也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 設教紀念教會。 1865年5月27 日,英國母會首任宣教師馬雅各醫生 (Dr. James L. Maxwell, M. D.)奉使來台,選定台南為 英國長老教會台灣宣教中心。 同年6月16日,馬雅各醫生在府 […]
「蔡家洋樓」位於路竹鄉下庄村,為日治時期的「下庄街」, 洋樓約建於昭和年間(1930),外型已明顯逐漸擺脫「式樣建築」 華麗的裝飾風格,有朝著重於空間實用機能的考量, 傾向折衷式建築的樣式。 「蔡家洋樓」為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加上一樓六角變形柱式與 二樓圓柱上45°托木設計,結構紮實嚴謹,維護良好, 後世又多未擅加改建,在日治時期的民居洋樓中, 最是難得可貴。 蔡家洋樓面寬五開間,正面亭廊為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