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鎮 南勢 王氏宗祠 (植槐堂)
平鎮市原名叫「張路寮」﹝近埔心之地﹞與「望路寮」﹝今山子頂﹞,先民為了防禦盜匪, 因此選在交通要道搭建守望寮, 也因為守望寮設置,讓地方日趨平安,因此也改稱為「安平鎮」。 原籍為廣東潮州府饒平縣,清雍正三年(1725) 王克師偕宗侄王仕福由淡水上陸 , 初至新莊,雍正六年(1728)入墾南崁, 王克師子仕甲遷至平鎮市金星里並建宗祠名為植槐堂,時間大約是在咸豐年間,距今已有一百多年, […]
平鎮市原名叫「張路寮」﹝近埔心之地﹞與「望路寮」﹝今山子頂﹞,先民為了防禦盜匪, 因此選在交通要道搭建守望寮, 也因為守望寮設置,讓地方日趨平安,因此也改稱為「安平鎮」。 原籍為廣東潮州府饒平縣,清雍正三年(1725) 王克師偕宗侄王仕福由淡水上陸 , 初至新莊,雍正六年(1728)入墾南崁, 王克師子仕甲遷至平鎮市金星里並建宗祠名為植槐堂,時間大約是在咸豐年間,距今已有一百多年, […]
宜蘭大規模的開發,始於嘉慶元年(1796)的吳沙率眾入墾,此後漢人賡續移進。 簡言之,漢人大規模遷到宜蘭必然是嘉慶元年以後的事。就以此年起算,對照家廟的興建年代,距最早的 林氏追遠堂之道光十五年(1835),僅四十年。距最晚的黃氏純善堂之昭和十一年(1936),也不過一百四十年。 其他各家廟的興建時間,介於此二者之間,大致上以約百年者居多。 宜蘭地區對家廟的重視尤有過之,也可反映宜蘭家族的內聚力與 […]
宜蘭地區的前七大姓,除張姓外,林、陳、李、黃、吳、游均有家廟,可見家廟的建立與該姓人數的眾多,關係密切; 游氏人口數不算很多,在台灣排序第三十五名,在宜蘭卻躍居第七位, 更特殊的是,宜蘭縣的游氏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百分之四點三。但家廟有五處,佔全縣家廟總數的三分之一, 可見宜蘭是游氏族人與家廟的大本營。 清代游氏族人渡海來台者,其子嗣頗多移居宜蘭。 如康熙中葉,游東壬入墾今鳳山,後裔移墾宜蘭。 […]
李氏敦本堂李氏宗祠位於台九號省道邊,宜蘭縣政府旁,始建於清道光年間。 屬於李家的祠堂家廟,是宜蘭地區李氏同宗之子孫合祀祖先的場所,滿足家族追本溯源的本能; 從古至今,祠堂家廟成為漢民族在文化上的重要表徵和傳承的見證。 宜蘭縣地處偏遠,漢人開發較晚,但隨著同宗同族的拓墾腳步,仍在宜蘭縣建了15處以上的家廟, 像李氏宗祠敦本堂,便集合了李氏宗親的力量,於1805年始建,經歷數次修繕,成為今日樣貌。 李 […]
宜蘭的古名有「蛤仔難」、「蛤仔蘭」、「甲子難」、「甲子蘭」、「噶瑪蘭」等等。 蘭陽平原早先是噶瑪蘭人的居住地,他們自稱為「Kavalan」其意即是「平原之人」(Kuvarawan)的噶瑪蘭人。 清嘉慶年間(1796-1820) ,台灣的西部平原大致被開拓完,隨後就向台灣東部海岸及中央山岳地帶邁進。 當時台灣東部乃未劃入大清帝國版圖之內,被稱為「後山」。 其中先被著手開拓的是蛤仔難(今之宜蘭地方) […]
清乾隆四年(1739),福建泉州人林耳順,率領閩粵兩省漢人約三十餘人,由香山造人中港, 商得當時居住在頭份的平埔族山胞之同意,雇用漢民進人後庄、四份頂、半天寮、蟋桃、山下排、 二十份、青埔仔、土牛等地,從事開墾,是為漢民拓殖頭份之始。 次年,復有廣東鎮平塘福嶺人陳世荐,率族人由沙轆社北遷,在崁頂開墾設庄。 乾隆十六年(1751),廣東嘉應州鎮平縣血緣團體林洪、吳永忠、溫殿玉、黃日新、羅德達等率 裔 […]
清乾隆四年(1739),有福建泉州人林耳順,率領閩、粵二省籍三十多名人士,自香山起 南下開發,當時建了番婆、菁埔等十二莊。 至乾隆十六年(1751),續由廣東省嘉應州平縣人 林洪、吳永忠、溫殿玉、黃日新、羅德達等五裔孫開墾完成,以「田寮庄」為墾闢根據地。 開墾後,大家平分土地,以拈鬮來決定,拈到第一號的就叫「頭份」。 「份」即開闢土地股份之意。沿用久了就成為地名,依此類推還有二份、三份、四份、五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