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林 藩伯宗祠 (蔡守愚專祠)
瓊林舊名稱為「平林」,根據瓊林蔡氏族譜序云: 「於茲所居多樹木,遠望森然若蓋,世故稱平林蔡云。」,改名瓊林, 據說是因明熹宗垂詢平林籍進士蔡獻臣籍貫,認為「平林」未若「瓊林」文雅,故曰: 「御賜里名為瓊林」,現在瓊林「樂圃宗祠」正殿中懸有此匾額。 蔡氏從一世祖十七郎公至五世祖靜山公,五傳靜山公,平林蔡氏才開始昌盛; 蔡氏子孫枝葉繁茂,出仕為官者甚眾,明、清兩代計有進士六、舉人七、貢生十五、武 […]
瓊林舊名稱為「平林」,根據瓊林蔡氏族譜序云: 「於茲所居多樹木,遠望森然若蓋,世故稱平林蔡云。」,改名瓊林, 據說是因明熹宗垂詢平林籍進士蔡獻臣籍貫,認為「平林」未若「瓊林」文雅,故曰: 「御賜里名為瓊林」,現在瓊林「樂圃宗祠」正殿中懸有此匾額。 蔡氏從一世祖十七郎公至五世祖靜山公,五傳靜山公,平林蔡氏才開始昌盛; 蔡氏子孫枝葉繁茂,出仕為官者甚眾,明、清兩代計有進士六、舉人七、貢生十五、武 […]
瓊林傳統聚落位於金門島中央,居太武山西麓,為金門傳統聚落代表之一。 因昔日聚落附近多樹林,舊稱「平林」。明以來人才輩出,熹宗皇帝特頒「御賜里名瓊林」匾,自此改稱今名。 瓊林保留大量燕尾馬背的傳統閩南建築,樸實典雅,韻味天成,其中又以宗祠家廟最具規模。 瓊林為早期自然成型的聚落,有八百多年歷史,整個聚落在配置上以蔡氏宗祠為主, 各房宗祠為中心,依地形、地勢有秩序排列成長,形成自然而嚴密的防禦性配 […]
根據碧山陳氏族譜記載: 碧山陳氏一族,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分支福建泉州晉江深滬鄉。 始祖德宗公于元朝時,因剛直建言於朝被禍。其三子在家聞訊,乘舟泛海而逃,遇風飄散。 其中二子存仁公,遇風飄至金門島海邊,登岸擇地定居。 存仁公為開浯始祖,自元代至今,碧山聚落已有七百餘年的歷史。 存仁公有三位太孺人黃氏、翁氏、柳氏,生有五子: 西間派長房、東間派二房、中央派三房、門口派四房、下溪派五房,以後 […]
張氏有許多衍派和堂號。 清河郡望或清河堂,源于張揮封地青陽,後改為清河,唐置清河縣來。 百忍堂則源于唐張公藝九代同居,唐高宗親到其家了解和睦相處秘訣,張公藝連寫100個忍字, 歷史上傳為美談。 張揮95代孫,即張良16代孫張,仕晉封壯武公,其裔孫由吳郡經浙江紹興鑒湖入閩居晉江張林, 為福建泉州張氏始祖。其後裔張延魯,據明成化十年《金門青嶼張氏族譜》載︰ 盈公生昭公,昭公子二︰長延齋,居五店市湖 […]
瓊林原名「平林」,在宋、明兩代皆隸屬同安縣東界綏德鄉翔風里轄下的十八都「瓊山保」, 明熹宗時(1621-1627)為了對素有「江南才子」之稱鄉賢蔡獻臣的推崇,特欽賜里名「瓊林」。 蔡氏入金甚早,據《瓊林蔡氏族譜》上所載 : 蔡氏於五代初入閩,遷至同安西,復遷至浯洲之許坑(今古崗),傳到蔡十七郎入贅平林陳十五公, 繁衍子嗣,是為瓊林蔡氏開基始祖,但從蔡十七郎遷居平林開始至五世以前,蔡氏一族人丁並不旺 […]
「社寮」的地名,《雲林縣採訪冊》中記載:「社寮街,為社寮等處交易總市,又為往來南北及埔里社孔道」。 鄭時,有杜、賴二姓之鄭將,曾驅逐土著平埔族人而開墾此附近一帶地區,後來又與平埔族議和,並設置社商 草寮以進行交易活動,「社寮」之地名因此而起。 「社寮」庄內頂埔處有一甘泉井, 《雲林縣採訪冊》中對此井描述道:「甘泉井,在社寮頂埔,前福堂福康安駐大營邊,泉清而甘,大旱不涸, 前台灣總鎮吳光亮閱兵過此, […]
洪姓移民下茄荖、草屯的過程是由西向東,即自彰化溯大肚溪南岸河谷而東入,共分四批。 第一批是乾隆初期由性值(毛蟹公)派下之二十世澀、清壇、 寬厚、宗光、石等人入墾下茄荖與石頭埔。 第二批是乾隆中期由茲蓉(勤朴公)派下之二十七世風、憲、育德、曉等人入墾新庄。按育德率仔登榜、必祥來臺, 開基 於當時的萬寶新庄,登榜、必祥兄弟並曾協助清廷平定林爽文之亂有功,但其三十世後裔洪璠、洪、洪益 則在戴潮春之亂時 […]
洪姓移民下茄荖、草屯的過程是由西向東,即自彰化溯大肚溪南岸河谷而東入,共分四批。 第一批是乾隆初期由性值(毛蟹公)派下之二十世澀、清壇、 寬厚、宗光、石等人入墾下茄荖與石頭埔。 第二批是乾隆中期由茲蓉(勤朴公)派下之二十七世風、憲、育德、曉等人入墾新庄。按育德率仔登榜、 必祥來臺,開基 於當時的萬寶新庄,登榜、必祥兄弟並曾協助清廷平定林爽文之亂有功,但其三十世後裔 洪璠、洪、洪益則在戴潮春之亂時 […]